鞍勒的意思、鞍勒的詳細解釋
鞍勒的解釋
鞍子和套在馬頭上帶嚼口的籠頭。《漢書·匈奴傳下》:“安車一乘,鞍勒一具。”《宋史·儀衛志六》:“先是,禦馬以織成帊覆鞍勒,今後以 廣 絹代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其狀真騾真馬也,惟被以鞍勒,則伏不能起。”
詞語分解
- 鞍的解釋 鞍 ā 套在騾馬背上便于騎坐的東西:馬鞍。鞍鞒。鞍韂(刵 )(馬鞍和墊在馬鞍下面的東西。亦稱“鞍鞯”)。 筆畫數:; 部首:革; 筆順編號:
- 勒的解釋 勒 è 套在牲畜上帶帽子的籠頭:馬勒。 收住缰繩不使前進:懸崖勒馬。 強制:勒令。勒索。 統率:勒兵。 雕刻:勒石。勒碑。勒銘。 . 勒 ē 用繩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後用力拉緊:勒緊。 方言,強
專業解析
鞍勒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名詞,專指古代馬具的兩個核心部件。其釋義可從字源、構詞、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 鞍:形聲字,從革、安聲,本義為“馬鞍”。《說文解字》釋其“馬鞁具也”,即套在馬背供人騎坐的皮質器具。
- 勒:形聲字,從革、力聲,原指“銜于馬口之具”,即控制馬匹行止的籠頭與缰繩。《玉篇》注:“勒,馬頭絡銜也”。
二、文獻用例
鞍勒常以整體概念出現于史籍與文學作品:
- 《後漢書·輿服志》記載:“鞍勒皆以黑韋為之”,反映漢代馬具材質與禮制。
- 唐代元稹《望雲骓馬歌》雲:“鞍勒镫銜辔過鋒铓”,展現鞍勒在軍事裝備中的重要性。
三、文化延伸
在典章制度中,鞍勒曾被用作賞賜品,《唐會要》載貞觀年間賜突厥“鞍勒一具”,體現其作為戰略物資的價值。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傳統工藝領域,指代古代馬具制作技藝。
網絡擴展解釋
“鞍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n lè,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鞍勒指鞍子和套在馬頭上帶嚼口的籠頭,是古代馬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
- 鞍:即馬鞍,放置在馬背上供騎乘的坐具;
- 勒:指帶有嚼子的籠頭,用于控制馬匹行進方向與速度(“勒”的本義即“馬頭絡銜”)。
二、構成與功能
- 鞍:通常由皮革或木質制成,起固定騎乘者、分散壓力的作用。
- 勒:包含嚼口(金屬制,置于馬嘴中)和缰繩,通過拉扯缰繩傳遞指令,實現對馬匹的控制。
三、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 《漢書·匈奴傳下》記載:“安車一乘,鞍勒一具”;
- 《宋史·儀衛志六》提到禦馬“以織成帊覆鞍勒”;
-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描述:“被以鞍勒,則伏不能起”,說明鞍勒對馴服馬匹的重要性。
四、其他信息
- 英文翻譯:Saddle and bridle;
- 現代延伸:如今“鞍勒”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指代傳統馬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馬具形制,可參考《漢書》《宋史》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合驫驫表露剗馬傳為笑柄傳訊處逸詞窮理絕皠皠大處着眼叨陪末座大壯舞鄧禹雕翮地一抖神兒餓薇绯衣公章觀察哨觀俗過細弘亮駕禍嬌貴驕逆泾溪金缯九井康白度客侶快壯昆崘丘累帝煉顔禮籍龍須露往霜來毣毣美備悶若慕名而來内記室漂然七滿八平傾詭仁佛閣榮燕三星戶神使鬼差霜序炭冰陶鈞貼贈通便罔貪齆鼻頭武用小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