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criptions on drum-shaped stone block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石鼓上刻的銘文,也指這種銘文所用的字體。石鼓是戰國時秦國留存下來的文物,略象鼓,共有十個,上面刻有四言詩銘文,唐代初年在今陝西鳳翔縣發現,現存北京
東周 初 秦國 刻石文字。在十塊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韻文,記述 秦國 國君的遊獵情況。後世亦稱為“獵碣”。 唐 初在 天興 (今 陝西省 寶雞市 ) 三畤原 出土。 杜甫 韓愈 等都有詩篇歌詠, 歐陽詢 、 虞世南 、 褚遂良 都極推重其書法。現在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藏 北京 故宮博物院。 唐 韓愈 《石鼓歌》:“ 張生 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清 黃遵憲 《己亥雜詩》之五二:“象形文字鴻荒祖,石鼓文同石柱銘。”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三》:“最著名的是 東周 初年的所謂‘石鼓文’。”參見“ 石鼓 ”。
石鼓文是中國古代一種刻在鼓形石碣上的文字,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秦國刻石文字,因刻于十塊鼓形石碣(高約三尺,徑約二尺)而得名。其字體為籀文(大篆),内容為四言詩,共十首718字,主要記述秦國君主的遊獵活動,故别稱“獵碣”。
唐代初年(約7世紀)在陝西鳳翔縣被發現,現存于北京。韓愈曾作《石鼓歌》贊頌其書法價值,側面反映其在唐代已受文人重視。
石鼓文被譽為“書家第一法則”,其書法渾厚古樸,是篆書研習的重要範本。哈佛燕京圖書館等機構藏有珍貴拓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内容或書法細節,可查閱《石鼓歌》及相關考古文獻。
《石鼓文》是指中國廣東省韶關市第七水文化遺址出土的一種古代文獻,是中國最早的銘文之一,記錄了古代的曆史和文化。
拆分《石鼓文》的部首是“石”和“鼓”,分别屬于石字邊的石部和鼓字邊的袁部。根據部首的不同,可以找到相關漢字,如“碑”、“磁”等。
《石鼓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據推測約始創于公元501年左右。該文獻由廣東韶關七水水庫招商局工人于1956年在七水水庫新村南方的汀西山麓發現。
《石鼓文》的繁體字為「石鼓文」。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筆劃簡單,結構簡練。具體到《石鼓文》這部古文獻中,字形變化很多,既有部分字與現代相同,也有一些字的字形已經不被使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古代漢字筆劃的方向有別於現代,例如:豕的「㇏」要寫在上方,而不是現代的下方。
《石鼓文》中的内容非常豐富,記錄了古代的曆史、地理、祭祀等信息。然而,由于《石鼓文》屬于古文字,破解和解讀它的内容并不容易,因此具體的例句不便提供。
與《石鼓文》相關的組詞有:石碑、文化、古代、銘文等。
與《石鼓文》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古代文獻、古代銘文等。
與《石鼓文》意義相反的詞語并不存在,因為《石鼓文》是特定的文獻形式,其反義詞不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