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修羅的意思、阿修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修羅的解釋

梵語Asura的譯音。或譯為“阿素若”、“阿須倫”、“阿須羅”。意譯不端正(容貌丑惡)或無酒,或非天(與天相似)。古 印度 神話中的一種鬼神。佛教采用其名,名為無酒神,亦名為無善神。 唐 盧綸 《栖岩寺隋文帝馬腦盞歌》:“開函捧之光乃發,阿修羅王掌中月。” 清 黃遵憲 《錫蘭島卧佛》詩:“我聞阿修羅,橫攻 善見宮 。” 章炳麟 《訄書·地治》:“ 印度 之言阿修羅者,譯言‘無酒’,一曰‘非天’,謂其釀酒不成而不為天帝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修羅(梵語:Asura)是古印度宗教哲學與佛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漢語詞典多将其定義為“非天”“非神”類衆生,具有善惡交織的雙重特性。該詞由梵語“a-”(否定前綴)與“sura”(天神)組合而成,字面意為“非天神”。

在文化内涵層面,阿修羅包含三重特性:

  1. 戰鬥屬性:《長阿含經》記載其因嗔恚心重,常與帝釋天争奪須彌山統治權,象征欲望與争鬥的輪回困境
  2. 福德矛盾《大智度論》指出阿修羅雖具天人福報,卻無天神德性,體現福慧不兼備的修行警示
  3. 性别分化《正法念處經》描述女性阿修羅貌美惑人,男性則多現忿怒相,暗喻衆生相由心生的佛教義理

漢語語境中,該詞衍生出“修羅場”等成語,喻指慘烈競争環境。敦煌文書P.2001號寫卷中存有唐代僧人關于阿修羅道的注釋文獻,佐證該概念在漢傳佛教中的深度本土化過程。

(注:因古籍文獻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漢語大詞典》《佛學大辭典》等工具書及敦煌研究院公布的文書編號作為考證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阿修羅”是梵語“Asura”的音譯,在佛教和印度文化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1. 梵語音譯
    阿修羅有多種音譯形式,如“阿素羅”“阿須倫”“阿須羅”等。其梵文原意包含“非天”“無端正”“無酒”等,其中“非天”最為核心,指其雖具天神福報卻無天神德行,處于天人與惡鬼之間的存在狀态。

  2. 佛教六道之一
    在佛教六道輪回中,阿修羅道屬于獨立的一道,介于天道與惡鬼道之間。其衆生福報接近天人,但因嗔恨、争鬥等習性無法升入天道。


二、阿修羅的特征與分類

  1. 性格與形象

    • 阿修羅以“易怒好鬥”著稱,常與帝釋天(提婆神)為首的衆神發生戰争,争奪權力與資源。
    • 男性阿修羅通常形容丑陋,女性則美貌異常。
  2. 佛教經典中的分類
    據《楞嚴經》記載,阿修羅分為四類:

    • 卵生:由鬼道因護法修行之力而生;
    • 胎生:因畜生道修行入空而化生;
    • 濕生:人道修行卻心懷猜忌所感召;
    • 化生:天道堕落者所成。

三、文化延伸與象征

  1. 印度神話與佛教護法
    阿修羅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佛教吸收後将其列為“天龍八部”護法神之一,象征戰鬥與護法精神。

  2. 文學中的意象
    唐代詩人盧綸曾以“阿修羅王掌中月”形容器物之精美,清代黃遵憲也借其典故暗喻世事紛争。


四、其他解釋

在部分影視作品(如電影《阿修羅》)中,這一形象被藝術化改編,但核心仍圍繞其“善惡交織”“争鬥不息”的特質展開。需注意此類演繹與宗教原義的差異。

提示:如需了解更詳細的佛經原文或文化典故,可參考《楞嚴經》及印度史詩《摩诃婆羅多》。

别人正在浏覽...

暗面補袒嘗鼎一脔長番怅恨抄事齒白唇紅馳範槌鼓慈寵倒貼地膽浮假服小更進一竿革斁刬澆刮刮拶拶廣宇鼓師和扁緩勁花銀灰煙瘴氣蹇鈍尖牙疾流井榦寄蹤浚治開伏昆侖丘了手連續畫留戀明斯克明正搴撷啟蒙青門綠玉房清蔚人心如面三三徑商星生公生紙實逼處此屍祭時勢造英雄桐花鳳偷雞不着蝕把米頭哨歪心邪意惟肖惟妙文化書社無庸諱言汙髒屋宅枭鸾下聘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