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捧持。《水浒傳》第一回:“目今京師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賫捧禦書丹詔,親奉龍香,來請天師。”《封神演義》第九九回:“ 子牙 将符敕親自賫捧,借土遁往 岐山 前來。”
齎捧:捧着。《水浒傳》第一回:“目今京師瘟疫盛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齎捧禦書丹詔,親奉龍香,來請天師。” 明 張元凱 《西苑宮詞》之五:“鳳閣傳呼魚鑰開,中官齎捧禦題來。”
“赍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赍捧”指捧持,通常用于描述雙手鄭重托舉某物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強調動作的恭敬或儀式性。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莊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例證或演變,可參考《水浒傳》《封神演義》等原文。
赍捧(jī pěng),字義為把東西捧在手中,表示執持、拿着。起源于古代,可追溯至《左傳》等古代文獻。
赍捧的部首是手(扌)和奉(夆),共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4,其中,手的筆畫數為4,奉的筆畫數為5,表示這個字的寫法相對簡單明了。
赍捧是中國漢字的一個詞語,常用的是簡體字。在繁體字中,赍捧的寫法為「賫捧」,但簡體字已經普遍使用,繁體字已較少出現。
在古代,赍捧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具體來說,赍捧的古文寫法為「責捧」,其中「責」是負責、承擔的意思,與現代的「赍」字義相似;「捧」則表示拿着、托舉之意,與現代的「捧」字義相同。古時寫法兼具義理和形象的特點。
例句:
1. 他赍捧着一盆鮮花走進了房間。
2. 小明赍捧着禮物,恭敬地奉給了老師。
組詞:赍負(承擔)、赍食(攜帶食物)
近義詞:執持、攜帶、持有
反義詞:放下、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