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帚。 徐遲 《財神和觀音》:“青色的斷莖,零落的花瓣在工作台上堆了起來,花匠的臂彎把它們抹到地上,它們在地上狼藉,耐心地等待着一柄掃笆。”參見“ 掃帚 ”。
關于“掃笆”的詞義,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作為具體工具
大多數來源(如、3、4、5、6、7、8)将“掃笆”解釋為掃帚,拼音為sǎo bā。例如徐遲在《財神和觀音》中用“掃笆”指代掃地的工具,與“掃帚”同義。這一用法更偏向方言或文學化表達,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提到“掃笆”是一個成語,發音為sǎo bǎ,比喻無事生非、挑撥離間。其來源可能與笆子(細長柔軟的清掃工具)易彎曲的特性有關,引申為制造紛争的行為。不過此解釋僅見于個别來源,權威性存疑,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掃笆”,優先按“掃帚”理解;若涉及成語或特定語境,需進一步考證是否為方言或特殊用法。
《掃笆》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掃帚”。它指的是一種由細長的木竹杆和細條紮制而成的清掃工具。
《掃笆》一詞的部首是“竹”,拆分後的筆畫數為6畫。
《掃笆》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它最初是用來形容古代清掃工具的。掃帚是古代人們清掃屋内外灰塵和雜物的常用工具,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
《掃笆》的繁體字為「掃箆」。
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規範,掃帚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是「掃帚」。
1. 她拿着掃笆,仔細掃除每一個角落。
2. 媽媽用掃笆打掃院子,讓它變得幹淨整潔。
1. 掃帚:指用來清掃灰塵和雜物的工具。
2. 掃地:進行清除地面灰塵和雜物的行為。
3. 掃除:清理、消除雜物和不幹淨的事物。
1. 清掃:指清除灰塵和雜物的行為。
2. 撣清:特指用撣子輕輕拂去灰塵。
3. 打掃:用于指清理房間或其他地方。
1. 落地:指将地上的物品或灰塵擺放到地面上。
2. 亂灑:故意在地面上撒或灑東西。
3. 棄置:抛棄、不顧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