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鼓吻的意思、鼓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鼓吻的解釋

掀動嘴唇。形容大發議論。 元 薩都剌 《鬻女謠》:“冷官傲兀 蘇 與 黃 ,提筆鼓吻趨文場。”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論秦蜀》:“不然,如兩生、四皓、 伏生 之流,鴻飛冥冥,弋人何慕,肯搖脣鼓吻,自投於陷穽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鼓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與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鼓"本指擊打樂器,《說文解字》釋為"擊鼓也",引申為振動、搖動之意;"吻"在《玉篇》中注為"口邊也",特指嘴唇部位。二字組合成動賓結構,字面義為"振動嘴唇",實際應用中指通過口舌動作傳遞特定意圖,常見以下兩種釋義:

  1. 逞口舌之能:形容人誇誇其談卻缺乏實際行動,如明代方孝孺《豫讓論》"強言鼓吻,僥倖于人之不見信"即用此貶義
  2. 動物進食狀态:特指猛禽用喙部撕扯食物的動作,清代王夫之《周易外傳》"鼓吻而噬者,禽獸之馀食也"即取此象

二、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魏晉文獻,《三國志注》載"鼓吻奮爪,自稱君子",此處借猛獸動作諷喻僞善者。唐宋時期詞義分化,白居易《議肉刑》"鼓吻而吮之"保留動物本義,而宋代筆記《鶴林玉露》"鼓吻弄舌"則強化了言語争辯的貶義色彩。

三、現代語用

當代主要保留文學修辭功能,多用于兩類語境: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2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鼓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解釋

鼓吻(拼音:gǔ wěn)指“掀動嘴唇”,常用來形容人大發議論或情緒激昂地表達觀點。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帶有一定文學色彩。

引證與用法

  1. 古代詩文例證

    • 元代薩都剌《鬻女謠》中寫道:“冷官傲兀蘇與黃,提筆鼓吻趨文場”,描繪文人揮筆辯論的場景。
    • 明代陶宗儀《辍耕錄》提到“搖脣鼓吻”,形容人言辭激烈、滔滔不絕的狀态。
  2. 近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鼓吻”,但可見于成語“鼓吻奮爪”(形容勇猛或鬥志昂揚),需注意與單獨“鼓吻”含義的區分。

注意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詩文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鬻女謠》《辍耕錄》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鏖糟跋步床白景半路出家半脫産抱犢倍伴贲羊哺麋馳勑村憨得步進步方聞科鳳墀浮寄骾諒怪相挂千咕噔黃種寰宇踐山咭啈機宜克亂魁衡昆山腔牢辭雷墨麗唱立談之間胪析馬藍慢傲盲信滅刺銘懷莫愁摩羅漂母進飯淺劣窮勁取代反應榮峻喪膽亡魂三式事畜事役淑艾說啰說皂殊轍夙緣貪官蠹役貪嗜聽力通議侮忽物質相星相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