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gue;visit a place mentally] 身不在某地而在想象或夢境中遊曆某地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宋· 蘇轼《念奴嬌》
(1).謂形體不動而心神向往,如親遊其境。《列子·黃帝》:“晝寝而夢遊於 華胥氏 之國。 華胥氏 之國在 弇州 之西, 台州 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 南朝 梁 沉約 《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迹屈巖廊之下,神遊江海之上。” 宋 蘇轼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元 薩都剌 《過嶺至崇安方命棹之建溪》詩:“少吐胸中豪,神遊八荒外。” 郭沫若 《水牛贊》:“你角大如虹,腹大如海,腳踏實地而神遊天外。”
(2).猶言神交。謂以精神相交。 南朝 梁 江淹 《自序傳》:“所與神遊者,唯 陳留 袁叔明 而已。”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洛水》:“ 阮嗣宗 感之,著《大人先生傳》,言吾不知其人,既神遊自得,不與物交。 阮氏 尚不能動其英操,復不識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3).人死的諱稱。 宋 王安石 《八月一日永昭陵旦表》:“率土方涵於聖化,賓天遽愴於神遊。” 宋 文天祥 《黃金市》詩:“先子神遊今二紀,夢中揮淚濺松楸。” 明 方孝孺 《懿文皇太子挽詞》:“神遊思下土,經國意難忘。”
“神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是“心神脫離身體限制進行某種形式的遊曆或感知”。以下是詳細解釋:
心神脫離形體的遊曆
指身體未動,但精神仿佛親臨某地。例如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即通過想象重返曆史場景()。
以精神相交(神交)
形容人與人之間超越現實的深層精神交流,如《列子·黃帝》記載黃帝“神遊華胥國”,即通過夢境與理想國度建立聯繫()。
人死的諱稱
在古文中可委婉指代死亡。如王安石《八月一日永昭陵旦表》用“賓天遽怆於神遊”表達對逝者的哀悼()。
憑想象在虛拟境界中遊覽
例如清代沈複《浮生六記》描述童年趣事時,以草蟲為林獸,“神遊其中”體現孩童的想象力()。
其他補充: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古典文學中多用于表達時空交錯的意境或哲學思考。
神遊一詞指的是精神超脫物質世界,進入靈魂自由活動的境界,可以感知超越日常經驗的事物。在精神上旅行,脫離身體的束縛,進入靈與物、心與境、虛與實交融的境地。
神遊的部首是示(礻),總共10個筆畫。
神遊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繁體字為「神遊」。漢字的形狀、意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也有一定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神遊的字形也有一些變化。例如,有時候會用「神漁」表示神遊的意思,其中的「漁」表示的是在精神上的娛樂和自由。
1. 他閉上雙眼,神遊于思考之中。
2. 音樂帶領我神遊在無盡的想象之中。
神遊可以組成類似于神遊天外、神遊物外、神遊太虛等詞語,表示精神超脫物質界限的境界。
與神遊意思相近的詞有神往、心馳神往、心神飄忽等,都表達了精神在某種境界中遊離的意思。
與神遊相對的詞是凡俗、墨守成規、束縛等,表示對物質世界的依附和糾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