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險厄 ”。1.指險要之處。《孫子·地形》:“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将之道也。”《漢書·晁錯傳》:“曲道相伏,險阸相薄,此劍楯之地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轉戰而入,連奪險阸。”
(2).危險,險阻。 郭沫若 《芍藥及其他·飛雪崖》:“在水簾後潛渡時,遂無多大險厄。”
(3).艱難困苦。《史記·晉世家》:“ 晉侯 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國,險阸盡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開,不可當。”
(4).險惡。《後漢書·馮衍傳下》:“悲時俗之險阸兮,哀好惡之無常。”
“險阸”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地理與抽象意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險要而阻塞的地勢”,亦可引申指“艱險困頓的處境”。從構詞角度分析,“險”指地勢陡峭、難以通行,“阸”同“隘”,意為狹窄、阻塞,二者結合強化了環境或境遇的艱難性。
從詞義演變看,該詞早期多用于描述自然地形特征。例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以險阸制諸侯”,指利用險要地勢鞏固防禦。漢代《說文解字》釋“阸”為“塞也”,段玉裁注強調其“隔絕交通”的實質特征。
在抽象化運用中,“險阸”可喻指人生困境或政治危局。宋代文獻《資治通鑒》有“當此險阸,非智勇不能濟”之論,突顯突破困境所需的特質。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降低,但在曆史文獻解讀、古詩詞賞析領域仍具應用價值。
“險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ǎn è(部分資料标注為“xiǎn xiǎn”,但根據常用讀音和語境,前者更準确)。以下是詳細解釋:
險要之處
指地形險峻、易守難攻的地方,常用于描述軍事或地理上的戰略要地。例如:“據險阸以守,敵軍難攻。”
危險與險阻
形容處境艱難、充滿風險的狀态,如道路崎岖或局勢危急。例如:“此行險阸,需謹慎應對。”
艱難困苦
引申為生活或環境中的極度困難,如“曆經險阸,終得安甯”。
詞源與結構
“險”指危險、險要,“阸”通“厄”,意為阻塞、困頓,合起來強調“因險阻而陷入困境”的複合含義。
近義詞與用法
與“險厄”“險阻”等詞意義相近,多用于書面或文學語境,如描述曆史戰役、自然環境的艱險,或比喻人生困境。
愛人利物艾殺白頭相并變顔變色采油平台長足成本乘化伧氣稠濁措斂大渾大鳴大放盜跖東馳西擊軌躅毫端好自為之黃軦晦默夾層玻璃堅固子儉色驕荒較勁結聯眷待劇惡決知磕睡蟲柳隆卿藘蕠蠻蠻夢中說夢明瞳南去北來辇乘囓食排難解紛蒲谷千祀前堂情意綿綿雀目鼠步屈缭曲媚聲臭申禮示人壽頭碼子摔臉子司農苕水涕零如雨土豪金脫腕慰誘無尚夏苗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