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grated circuit] 制作在小矽片上的許多晶體管、電阻等元件組合成的電路,至少能執行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的功能
在小塊矽片上制作若幹晶體管、電阻、電容等,聯成電路,完成一定的功能,這種電路稱為集成電路。廣泛應用于電子計算機,通訊設備,遙控、遙測設備等。《文彙報》1990.7.2:“電話機、音響、汽車、鐘表專用集成電路等一批産品也先後問世。”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簡稱IC)是一種将大量電子元件(如晶體管、電阻、電容等)集成到單一半導體基片上的微型電子器件。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結構
集成電路通過半導體工藝(如矽晶圓制造),将多個元件及互連線集成在微小芯片上,形成一個完整電路功能模塊。其核心材料通常是矽,通過光刻、蝕刻等工藝實現元件的高密度集成。
工作原理
通過半導體材料的導電性控制電流,實現信號放大、開關控制、邏輯運算等功能。例如,晶體管作為基本單元,通過輸入電壓調節輸出電流,完成二進制信號的傳遞與處理。
分類
應用領域
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通信設備(如手機基帶芯片)、汽車電子(如ECU控制單元)、醫療儀器、家用電器等。現代電子産品的小型化與高性能均依賴集成電路技術。
發展背景
1958年由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發明。其發展遵循“摩爾定律”(芯片上晶體管數量每18-24個月翻倍),推動電子設備性能持續提升、成本下降。當前技術已進入納米級工藝(如3nm制程)。
相關知識補充:集成電路封裝形式多樣,如DIP(雙列直插式)、SOP(小外形封裝)、BGA(球栅陣列封裝)等,不同封裝適應不同場景需求。
集成電路指的是将多個電子元件(如晶體管、電阻、電容等)集成在一片芯片上的電路。它是現代電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領域。
集成電路的拆分部首是「⺛」,它是由「⺡」和「⺲」兩個部首組合而成。其中,「⺡」表示金屬,「⺲」表示石頭。
根據《康熙字典》,集成電路的總筆畫數為20畫,根據不同的發展和描寫風格,其具體的書寫形态可能有所變化。
集成電路一詞最早出現在1960年代中期,是由美國電子工程師Jack Kilby提出的。他在1965年獲得了該項發明的專利,并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獎。集成電路的發明标志着電子器件進入了微細化、高速度和多功能的新時代。
集成電路的繁體書寫形式為「集成電路」。
據了解,在古時候,人們還沒有發明出集成電路這樣的技術,因此古代并沒有集成電路的漢字寫法。
1. 現代計算機中的核心部件就是集成電路。
2. 集成電路的突破使得電子産品體積更小、功能更強大。
組詞:集成電路芯片、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制造、集成電路技術等。
近義詞:微電子技術、片上系統、芯片技術等。
反義詞:離散電路,指的是将電子元件獨立安裝在電路闆上的電路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