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n't let slip an opportunity;A golden opportunity is not to be missed;Now or never!(諺);Occasion knoks but once] 碰上適合的機緣,絕不可錯失。形容辦事要抓住機遇,當仁不讓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謂時機不可錯過。《宋書·範晔傳》:“兼雲人情樂亂,機不可失,讖緯天文,并有徵驗。”《宋史·韓世忠傳》:“ 金 人廢 劉豫 ,中原震動, 世忠 謂機不可失,請全師北讨,招納歸附,為恢復計。”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馬僧》:“ 青海 酋 羅布藏 久稽天誅,昨其母與其弟 紅台吉 二酋密函乞降,機不可失。” 耿可員 《*********與宋慶齡》第五場:“機不可失,這正是革命力量重新振興之時。”
“機不可失”是一個常用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機不可失(拼音:jī bù kě shī)指好的時機不可錯過,一旦失去難以再來。其中“機”指機會或時機,“失”意為錯過。該成語常與“時不再來”連用,強調把握機遇的重要性。
曆史文獻
最早可追溯至《舊唐書·李靖傳》,李靖在軍事行動中提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主張抓住敵方未察覺的時機突襲。
另一出處為五代時期安重榮的《上石敬瑭表》:“須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成語故事
唐代李靖率軍攻打蕭銑時,堅持趁水漲之勢快速進攻,最終成功,體現了對“機不可失”的實踐。
該成語核心在于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既可用于個人決策(如職業選擇),也可描述戰略時機(如軍事、商業)。其警示意義跨越古今,提醒人們主動作為,避免因猶豫而錯失良機。
《機不可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機會一旦錯過就無法再得到。它強調了把握時機的重要性。
《機不可失》拆分成部首為“纟”和“卯”,筆畫為15畫。
《機不可失》出自《荀子·勸學》:“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此句原義是指機會一旦錯過就無法再獲得。後來被引申為意識到機會的重要性并及時把握。
《機不可失》的繁體字為「機不可失」。
在古時候,「機不可失」通常寫作「機不可失」。
他明白機不可失,努力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
機運、機遇、機智、機敏、機密、機動
時不我待、錯過不再來、時機稍縱即逝
錦上添花、亡羊補牢、盡量避免錯過的機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