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馬上得天下。 宋 王安石 《嘲叔孫通》詩:“馬上功成不喜文, 叔孫 綿蕝共經綸。”
“馬上功成”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通過武力或武功建立國家政權,強調以軍事手段完成建國大業。例如漢朝等朝代便是典型代表。
源自宋代王安石《嘲叔孫通》的詩句:“馬上功成不喜文,叔孫綿蕝共經綸。”,詩句諷刺了叔孫通在武力建國後不重視文治的現象。
該成語帶有曆史局限性,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權建立方式,現代語境中需謹慎使用。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權威來源。
「馬上功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馬上就能成功。下面是關于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詳細解釋。
「馬上功成」一共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馬」是馬的字,拆分部首是「馬」,總筆畫數是三筆;「上」的拆分部首是「一」,總筆畫數是三筆;「功」的拆分部首是「力」,總筆畫數是五筆。
「馬上功成」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幽明錄》這本明代的小說。它的繁體字是「馬上功成」。
古時候,「馬」字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上」字在古代多有扁法,書寫時較為直接;「功」字在古代多有「工」的變形。
他在公司努力工作,相信他會馬上功成。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
立竿見影、一舉成功、百尺竿頭、才高八鬥。
勞而無功、無功而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