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三月三日聚集在環曲水渠之旁進行的流觞宴飲活動。《晉書·束晳傳》:“ 武帝 嘗問 摯虞 三日曲水之義, 虞 對曰:‘ 漢章帝 時, 平原 徐肇 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邨人以為怪,乃招擕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汎觴,其義起此。’帝曰:‘必知所談,便非好事。’ 晳 進曰:‘ 虞 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 周公 城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雲:羽觴流波。又 秦昭王 以三日置酒 河 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 漢 相緣,皆為盛集。’帝大悅,賜 晳 金五十斤。” 南朝 宋 顔延之 、 南朝 齊 王融 、 南朝 梁簡文帝 均有《三日曲水詩序》。參見“ 流觴曲水 ”。
“三日曲水”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主要與三月三日的傳統習俗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農曆三月三日人們聚集在環曲的水渠旁,進行流觞宴飲的活動。這一習俗源于古代祓禊儀式,通過在水邊飲酒、賦詩以驅邪祈福。
漢代起源說
據《晉書·束晳傳》記載,漢代章帝時期,徐肇三月初三連生三女後皆亡,鄉民認為不祥,遂到水邊洗濯祓除災厄,後演變為曲水流觞活動。
周公起源說
束晳反駁了漢代起源的說法,提出該習俗可追溯至西周周公營建洛邑時,以流水泛酒為樂,并引用逸詩“羽觞流波”佐證。
現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中,形容古代風雅集會,或隱喻人際交往的短暫與淺淡(此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詩詞引用或活動流程,可參考《晉書》《荊楚歲時記》等古籍。
《三日曲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曲水邊逗留三天。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一段時間内衣食無憂、悠閑自得的情景。
該成語的拆分部首是“三日”的“日”字和“曲水”的“曲”字。其中,“日”字是早期象形文字,表示太陽的形狀;“曲”字則包含了“曰”的本義,意為言語之處。它們的筆畫分别是:“日”字有4畫,“曲”字有6畫。
《三日曲水》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詩人王之渙的《登鹳雀樓》一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中的“更上一層樓”被解釋為登上鹳雀樓,在樓上欣賞風景,三天不下來,因此形成了成語“三日曲水”。它常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某處安然居住的情景。
《三日曲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三日曲水”。與簡體字的寫法相比,它在字形上略有差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沒有固定的形式。關于《三日曲水》的古文寫法可能有很多種,比如“叁日曲水”、“三日ū水”等。這些寫法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例句:他在度假的時候“三日曲水”,非常享受這段悠然自得的時光。
與“三日曲水”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泛舟曲水”、“守株待兔”等。這些成語都與舒適、休閑、安樂相關。
與“三日曲水”意思相反的成語則是“無處安身”、“一日千裡”等。這些成語描述的是無法安定下來、忙碌奔波的情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