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熙皞的意思、熙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熙皞的解釋

亦作“熙皡”。和樂;怡然自得。 明 李東陽 《送仲維馨院使還淮南》詩:“況當朝省盛才賢,且向山林樂熙皥。”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詩:“世運循環世復清,物情熙皞物鹹亨。” 明 張四維 《雙烈記·策勳》:“喜朝廷清平再逢,臣工相慶熙皥中。”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地丁原始》:“自丁歸地,而賦額不虧,吏民不擾,熙皥之盛,皆 康熙 五十年聖恩之所留。” 嚴複 《主客平議》:“熙皥之民,耕三餘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熙皞”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典文獻的使用中探尋:

  1. 字義解析:

    • 熙:本義為光明、興盛、和樂、吉祥。常用來形容陽光溫暖、氣氛融洽或社會繁榮的景象,如“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熱鬧繁華。
    • 皞:同“皓”,本義指潔白、明亮,引申為廣大、明朗、舒暢的樣子。也常用于形容天或日光的明亮,如“皞天”。
    • 合義:“熙皞”二字結合,核心意義在于形容一種光明祥和、和樂舒暢、太平興盛的社會景象或人的心境狀态。它描繪的是一種理想化的、無憂無慮、自在自得的氛圍。
  2. 文獻出處與用法: “熙皞”一詞常以“熙熙皞皞”或“皞皞熙熙”的四字形式出現,多見于古代文獻,用以贊頌太平盛世或表達超然物外的愉悅心境。

    • 明代宋濂《燕書》:其中提到“(伏羲氏)天下化之,相忘于無為,而順帝之則,皞皞熙熙,神用不蹙。” 這裡描述的是伏羲氏治理下,百姓悠然自得、順應自然法則的太平景象。
    •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原道上》:在論述道與器的關系時,也提及“自有天地,而至唐、虞、夏、商,迹既多而窮變通久之理亦大備。周公以天縱生知之聖,而適當積古留傳,道法大備之時,是以經綸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則亦時會使然,非周公之聖智能使之然也。蓋自古聖人,皆學于衆人之不知其然而然,而周公又遍閱于自古聖人之不得不然而知其然也。…… 周公固天縱生知之聖矣,此非周公智力所能也,時會使然也。…… 故創制顯庸之聖,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獨也。時會適當然而然,周公亦不自知其然也。…… 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 今言集大成者為周公,毋乃悖欤?曰:集之為言,萃衆之所有而一之也。…… 周公成文、武之德,適當帝全王備,殷因夏監,至于無可複加之際,故得藉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聖之成,斯乃所謂集大成也。孔子有德無位,即無從得制作之權,不得列于一成,安有大成可集乎?…… 故曰:周公集治統之成,而孔子明立教之極也。” 雖未直接大量使用“熙皞”,但其描述的“道法大備”、“創制顯庸”的盛世景象,正是“熙皞”所蘊含的社會理想狀态。後世注疏或引用此語境時,常會聯繫到“熙皞”之境。
  3. 核心含義 “熙皞”形容的是一種光明、和樂、安閑、自得、太平興盛的狀态。它既可以指外在的社會環境(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也可以指内在的個人心境(如超然物外、怡然自得)。這個詞帶有濃厚的古典理想色彩,常用于描繪上古理想社會或表達對太平盛世的向往。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熙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hà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1. 文學引用:

    • 明代李東陽詩:“況當朝省盛才賢,且向山林樂熙皥”,體現歸隱山林的自得心境。
    • 唐寅詩句:“世運循環世復清,物情熙皞物鹹亨”,描述社會清平、萬物和諧的景象。
    • 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中以“熙皞之盛”贊康熙年間賦稅改革後的民生安定。
  2. 擴展表達:

    • 常以“熙熙皞皞”的疊詞形式出現,強化光明祥和之意。
    • 近義詞包括“物阜民熙”“重熙累洽”,多用于稱頌太平盛世。

三、相關背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期公八角膀浪秕謬崇絕村疃待兔守株單微禱祀登真點播方圍風行雨散府實光駕喝撺廂悔慚會飯貨本兼包绛帳矯情飾詐借親境地金粟尺鞫引看透克奔狂鲰料應流腔流調六時毛息面許妙迹眇冥麋鹿懦靡愆謬佥允青玉嶂氣田七友曲學阿世生命線詩版手禀署府束閣蹚渾水天師艾天下無敵通合屯租宛爾宛若問索五路無止境銜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