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君的意思、人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君的解釋

[emperor] 舊指君主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明·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詳細解釋

君主;帝王。《左傳·文公十六年》:“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史記·滑稽列傳》:“請以人君禮葬之。” 唐 李白 《大獵賦》:“且夫人君以端拱為尊。” 章炳麟 《商鞅》:“其説以為自 漢 以降,抑奪民權,使人君縱恣者,皆 商鞅 法家之説為之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君是漢語中對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謂,特指古代帝王或君主,強調其治理天下的責任與權威地位。以下從詞典釋義、經典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指一國之主,即帝王或天子。

    來源:據《漢語大詞典》,“人君”即“君主;國君”。《說文解字》釋“君”為“尊也,從尹,發號”,段玉裁注:“治天下者曰君”,凸顯其發號施令的統治職能。

  2. 引申義

    強調君主的道德責任,如《孟子·離婁上》雲:“惟仁者宜在高位”,指出人君需以仁德治國。此義項多見于儒家典籍,将統治合法性歸于德行而非權力。


二、經典文獻用例

  1. 治國之道

    《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天生民而樹之君”,說明人君乃天所立,以治民安邦。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

  2. 君臣倫理

    賈誼《新書·禮》言:“人君之道,清淨無為”,主張君主應簡政慎權。此觀點融合道家思想,反映古代政治哲學對君主的多元要求。


三、文化内涵

“人君”一詞承載“君權神授”與“以民為本”的雙重理念:


結論:“人君”不僅指帝王身份,更蘊含“德配天地、道濟蒼生”的理想化政治倫理,是儒家“聖王”理念的核心載體。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政治制度與倫理思想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人君”是古代漢語中對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人君”指君主或帝王,即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統治者與民衆的關聯性,如《孟子》中“望之不似人君”即形容君主儀态不足。

二、詞源與結構

三、文獻例證

  1. 《孟子·梁惠王上》:“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描述君主需具備威嚴。
  2. 揚雄《解嘲》:“生必上尊人君”,體現君主的社會地位。
  3. 章炳麟《商鞅》中提及法家思想對君主集權的影響。

四、近義詞與用法

五、補充說明

拼音為rén jūn,注音符號ㄖㄣˊ ㄐㄩㄣ,英文可譯為emperor。

别人正在浏覽...

材略程役創端打耗大奬賽打撈大力東野鬥朋頓積督治二缶鐘惑方詣鳳雛麟子杆弓共敝公名恭行天罰勾股形過河拆橋華誕黃枝呼雉呵盧嬌婉解堕金璧輝煌警愦覺聾進利基團遽爾局瑣樂盲連黏柳子厚體買得起牧字鬧荒逆牲牛乳剖幽析微強識博聞氣幹凄炯輕緑跫然足音桑戶蓬樞身善耍青水中着鹽説什麽蘇門四友素幭淌遊彈雀田文飯跳百索投洽香乾小抄兒夕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