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王僧孺 《夜愁示諸賓》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後因以“迷朱碧”表示不辨五色,不分是非。 宋 魏了翁 《滿江紅·次韻黃叙州》詞:“嗟世眼,迷朱碧,矜氣勢,才呼吸。”
“迷朱碧”是一個漢語文學典故,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該詞源自南朝梁代詩人王僧孺的《夜愁示諸賓》詩句:“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字面描述視覺混亂時将紅色(朱)誤看作綠色(碧),後經宋代魏了翁在《滿江紅·次韻黃叙州》中引用“嗟世眼,迷朱碧”,使其成為固定表達。
該典故常見于古典詩詞,例如:
補充說明:拼音為mí zhū bì,注音為ㄇ一ˊ ㄓㄨ ㄅ一ˋ。
《迷朱碧》是一個成語,意指迷失在紅顔之中,形容人為了愛情而陷入迷惘或困境之中。
《迷朱碧》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迷(辶,二畫)
朱(木,八畫)
碧(石,十一畫)
《迷朱碧》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文學作品《西遊記》。在其中一段描寫至尊寶與白晶晶的故事中,至尊寶為了找到見到白晶晶的機會,在花果山悟空的建議下遭遇黑風山迷朱碧迷宮。由此成為了表示為了愛情而陷入困境的成語。
《迷朱碧》的繁體字為「迷朱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迷朱碧的字形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如下:
迷:辶(走)+ 爪(手) → 迷
朱:木 (樹) + 主 (主持) → 朱
碧:石 (石頭) + 沁 (青綠色) → 碧
他為了追求那個女孩,陷入了迷朱碧之境。
迷途、迷戀、迷失、朱砂、碧玉
垂涎、傾慕、沉迷、陶醉
洞若觀火、洞察一切、警覺、明察秋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