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冒崄的意思、冒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冒崄的解釋

不顧險阻。《南史·孝義傳上·庾道愍》:“至南而去 交州 尚遠,乃自負擔冒嶮,僅得自達。” 宋 蘇轼 《入峽》詩:“伐薪常冒嶮,得米不盈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冒崄”是“冒險”的異體寫法,屬于古漢語用詞。根據漢語詞典釋義,該詞由“冒”和“崄”兩個語素構成:“冒”表示不顧危險,“崄”同“險”字,指危險境地。二者組合後,其核心含義為“不顧危險從事某種活動”,強調行為中蘊含的風險性。

從詞源考據看,“崄”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屬形聲字“從阜,僉聲”,本義為“地勢不平易”。《後漢書·張衡傳》中“遇九臯之介崄兮”即用此義。在《漢語大詞典》中,“冒崄”被标注為“冒險”的古體,例句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杜預注:“皆恃險故。”

現代漢語工具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歸入“險”字條目,釋義為“不顧危險進行某種活動”。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如宋代朱熹《答呂伯恭書》有“冒崄遠役”的表述,明代《醒世恒言》第三卷亦載:“若教侍婢冒崄送信,恐事露招災。”

近義詞辨析方面,“冒險”側重主動涉險,“冒進”強調魯莽激進,“犯難”多指面對困難。該詞語法功能完整,可作謂語(如“冒崄出征”)、定語(如“冒崄之舉”),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被歸為行為動詞,常與“履危”“蹈刃”等詞構成并列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冒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ào xiǎn,其核心含義為“不顧險阻”,與“冒險”一詞同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冒(mào)

    • 本義指“向外透或往上升”(如冒煙、冒汗),但在此語境中取“不顧危險” 的引申義,例如“冒雨”“冒死”。
    • 古義中“冒”也通“帽”,但現代多用于表達“頂着惡劣環境行動”或“魯莽行事”等含義。
  2. 崄(xiǎn)

    • 通“險”,指危險、險阻,如“崎岖崄道”。此處強調環境或行動中的艱難與風險。

二、詞義與用法


三、相關延伸

若需進一步了解“冒”的其他用法(如冒充、冒名頂替等),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暴兇昌盍風趁疊炊骨鬥豔争輝反差飯來開口風肉封禅分形高衙公粟雇員合陣環逼翦發解放區寄款近易酒債客販酷暴烙花列藩林下風緻龍步攣廢賣荒面垢明光锃亮内院輾翻拟制蟠蟄噴湧憑應牆外漢跷恠訖籙秋決啟誘榷斂三懼山光水色滲漏深坡飾吏手套四達歎籲韬碧騰簡天宦停停通赇僮史午割武昭嫌猜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