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據瑞應。《文選·揚雄<劇秦美新>》:“有憑應而尚缺,焉壞徹而能全。” 李善 注:“言古帝王之興,有憑依瑞應而尚毀缺,焉有行壞徹之道而全立者乎?”
“憑應”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íng yìng,其核心含義為“依據瑞應”,即根據祥瑞的征兆或天意進行判斷或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和補充信息:
基本釋義
指古代帝王或統治者通過觀察天象、祥瑞等自然或超自然現象,作為決策或行動的憑據。例如《文選·揚雄<劇秦美新>》中提到的“有憑應而尚缺”,李善注進一步說明:“古帝王之興,有憑依瑞應而尚毀缺”,強調帝王興起需依靠祥瑞征兆,但即便如此仍可能存在缺陷。
語境延伸
該詞多用于古籍或曆史文獻中,與現代漢語的“根據實際情況判斷”略有不同,更偏向于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體系。
“憑應”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領域。若需深入理解,建議參考《文選》《漢典》等權威文獻。
《憑應》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根據事情的情況、情節作出判斷,進行推測。
《憑應》的部首是讠,拆分後的筆畫數為7。
《憑應》的來源不詳。
《憑應》的繁體字為「憑應」。
古時候,「憑應」有時也被寫作「憑應」,其中「憑」和「憑」形态上有一些差異,但意思相同。
1. 我憑應他的表現,認為他是一個有潛力的球員。
2. 不憑應任何證據就隨意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
沒有和「憑應」相關的常用組詞。
推測、估計、判斷。
确鑿、确定、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