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訖籙的意思、訖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訖籙的解釋

亦作“訖錄”。謂天命已終。亦指已終止的天命。 明 李東陽 《丁氏半山亭銘》:“金卯訖籙,旋為典午,河山猶在,俛仰千古。” 章炳麟 《魏武帝頌》:“所以承炎 劉 之訖録,屍中原之魁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訖籙”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需從單字釋義與曆史文獻用例角度進行解析。

訖:本義為終止、完畢。《說文解字》釋為“止也”,如《尚書·呂刑》載“典獄非訖于威”,引申為最終、徹底完成之意。

籙:通“箓”,指道教符箓或帝王受命文書。《玉篇·竹部》記載“籙,圖籙也”,如《河圖洛書》被稱為“天賜之籙”,後特指道教記載神祇名諱的秘文。

組合義:該詞未見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但可通過構詞法推斷為“符命終結”或“文書完結”之義。明代道經《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中有“法事訖籙,焚章達天”用例,指道教儀式中符箓使用完畢後的焚化流程。

建議進一步查閱《道教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獲取專業考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可檢索部分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訖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天命已終”或“已終止的天命”,多用于描述王朝更疊、曆史變遷中舊秩序的終結。例如章炳麟在《魏武帝頌》中寫道“承炎劉之訖録”,即暗喻漢代天命終結,權力轉移。

  2. 字義拆解

    • 訖(qì):表示動作完成或到達終點,如“收訖”“驗訖”。
    • 籙(lù):原指古代記錄行程或目标的木闆,後引申為“天命”“預言”(如道教“符籙”)。

文獻用例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關聯詞

注意事項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學術讨論中。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分析,避免望文生義。例如“完成任務”的現代引申義(如提到)可能為後人擴展,需謹慎考據。

别人正在浏覽...

巴镘辯獻大參儋石短略楯檻餓虎撲食繁柯發踴沖冠風烈縫衣廣坐國火海懷霞想海鳅海山盟鴻鱗畫純磺基虎跳峽鑒識剿定畸迹靜甯井隧謹口極榮九部樂九關虎豹積中看鏡臨難不避劉根麻詞密房末上母系偶對剽迫評吊輕隽奇耦求神拜佛氍笠稔奸人煙稀少軟脂酸入井望天散兵上晝舌辯神秀伺晨殄斃鐵布衫枉道想望風褱線路吸欻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