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往四方的道路。《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
(2).通達四方。《莊子·刻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 成玄英 疏:“流,通也。夫愛養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孔子家語·入官》:“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陳亮 《酌古論·曹公》:“徒見 荊州 四達,英雄之所必争,而 巴 蜀 險阻,非圖天下者之所急。” 陳毅 《過貴陽》詩:“公社處處見富裕,交通四達局面新。”
(3).謂風行天下。《禮記·樂禮》:“ 周 道四達,禮樂交通。” 孔穎達 疏:“ 周 之道德,四方通達。”《隋書·音樂志下》:“皇道四達,禮樂成。” 明 張居正 《禮樂記》:“愛敬之施,必始於家邦,然後舉而措之天下,能四達而不悖也。”
(4).謂通曉事理。 三國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若比之於内視反聽,愛氣嗇精,明白四達,而無執無為,遺世坐忘,以寶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5).舊指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禮·地官·遂大夫》:“凡為邑者,以四達戒其功事而誅賞廢興之。” 鄭玄 注:“四達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衆寡也;六畜車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四達”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古籍文獻和現代用法的詳細解釋:
源自《爾雅·釋宮》的經典定義:“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這裡的“衢”即指四通八達的大道。現代多用于形容交通網絡發達,如陳毅詩句“交通四達局面新”。
《莊子·刻意》提到:“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強調精神或事物能夠廣泛傳播、覆蓋四方,如政策推行或文化交流的暢通。
《禮記·樂記》中記載:“周道四達,禮樂交通”,指禮樂制度或思想普及至各地,如古代王朝的文化影響力。
三國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描述:“明白四達,而無執無為”,指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周禮·地官》提到“四達戒其功事”,包括管理戶籍(夫家衆寡)、畜牧車輛(六畜車辇)、農耕(稼穑耕耨)和軍事(旗鼓兵革)。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爾雅》《莊子》等文獻,或查看搜索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
四達(sì d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和“達”兩個字組成。
四達的部首分别是“一”和“辶”,其中“一”是指橫,象征等級。“辶”是走路的意思,象征行動。
四達是由四個意思達到而組成的詞語。“四”表示數目上的四個,也表示全面、完整。“達”表示達到、實現、通達。
四達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出現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複有二子,東海朱泚與琅邪王成親,連徙見賞不下而憂形于色,至如戮止,作割發易服圖以報之。孫通因見賜帛二百匹於别座中明事,人人踴躍,以被孫通。”這句話中的“踴躍,以被”一詞被解釋為四達,意思是每個人都看得見孫通的善行,不禁踴躍稱贊。
在繁體字中,四達的“四”字是由“大”和“人”組成,意思是四個人相互接觸。而“達”字是由“辶”和“土”組成,意思是行走在土地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四達的“四”字是由四根垂直的線條組成,象征着四個人。“達”字是由“辶”字的簡化形和“土”字組成,表示走路的人在土地上行走。
例句:“他的謀略四達,不僅解決了問題,還讓人們受益匪淺。”
與四達相關的組詞有:四通八達、四方達人、四海為家。
與四達近義詞有:四通、無所不達、百無一失。
與四達反義詞有:閉塞、孤立、阻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