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達的意思、四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達的解釋

(1).通往四方的道路。《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

(2).通達四方。《莊子·刻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 成玄英 疏:“流,通也。夫愛養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孔子家語·入官》:“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 宋 陳亮 《酌古論·曹公》:“徒見 荊州 四達,英雄之所必争,而 巴 蜀 險阻,非圖天下者之所急。” 陳毅 《過貴陽》詩:“公社處處見富裕,交通四達局面新。”

(3).謂風行天下。《禮記·樂禮》:“ 周 道四達,禮樂交通。” 孔穎達 疏:“ 周 之道德,四方通達。”《隋書·音樂志下》:“皇道四達,禮樂成。” 明 張居正 《禮樂記》:“愛敬之施,必始於家邦,然後舉而措之天下,能四達而不悖也。”

(4).謂通曉事理。 三國 魏 嵇康 《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若比之於内視反聽,愛氣嗇精,明白四達,而無執無為,遺世坐忘,以寶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5).舊指治民的四件大事。《周禮·地官·遂大夫》:“凡為邑者,以四達戒其功事而誅賞廢興之。” 鄭玄 注:“四達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衆寡也;六畜車輦也;稼穡耕耨也;旗鼓兵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達"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概念源于中國古代空間認知與哲學思想。根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呈現三層遞進式釋義:

一、地理通達性(語出《爾雅·釋宮》)

指道路系統四通八達的交通狀态,特指古代都城規劃中連接四方城門的主幹道體系。這種道路格局常見于《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都城建制,如漢代長安城的"八街九陌"布局即屬此類典型。

二、時空貫通性(源自《禮記·月令》鄭玄注)

引申為四季運行暢通無阻的天道規律,常與"四時行焉"的哲學命題相關聯。《淮南子·天文訓》将此概念發展為"四達而無所窮,通于無圻"的宇宙觀,強調時空維度的無限貫通特性。

三、智慧通達境界(見于《佛學常見辭彙》)

在佛教哲學體系中特指"四無所畏"的修行境界,即佛陀說法的四種自信狀态。《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對此有詳細闡釋,包含"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等四種覺悟層次,體現精神層面的全然通達。

以上釋義體系由具體到抽象,完整呈現了"四達"從物理空間到哲學範疇的語義演變軌迹,其概念脈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網絡擴展解釋

“四達”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綜合古籍文獻和現代用法的詳細解釋:

1.通往四方的道路

源自《爾雅·釋宮》的經典定義:“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這裡的“衢”即指四通八達的大道。現代多用于形容交通網絡發達,如陳毅詩句“交通四達局面新”。

2.通達四方

《莊子·刻意》提到:“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強調精神或事物能夠廣泛傳播、覆蓋四方,如政策推行或文化交流的暢通。

3.風行天下

《禮記·樂記》中記載:“周道四達,禮樂交通”,指禮樂制度或思想普及至各地,如古代王朝的文化影響力。

4.通曉事理

三國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描述:“明白四達,而無執無為”,指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5.治民的四件大事

《周禮·地官》提到“四達戒其功事”,包括管理戶籍(夫家衆寡)、畜牧車輛(六畜車辇)、農耕(稼穑耕耨)和軍事(旗鼓兵革)。


使用場景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爾雅》《莊子》等文獻,或查看搜索來源中的高權威性網頁(如、)。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父阿嗜白面生本司必徹徹布客布韋財擇懆克長铗瀍澗朝聞夕死超擢齒長搭路登瀛洲雕摩诋辱飛蟻楓錦佛畫膚語甘戰河叉獲知薦臻加熱濟急祭肉咎愆眷盼鐻鍝戡殄口譯琅疏例直門客弄舌牌尾樸贍浦溇磎壑起肓請雨勸誨區區規規瑞阙屍格食馔一口收引水閣梳帚私逋四存司更卒蛙蝦維舟無心散卓嗚咿行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