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聳立貌;高貌。停,通“ 亭 ”。《關尹子·八籌》:“草木俄茁茁,俄停停,俄蕭蕭。” 陳顯微 注:“草木茁茁而芽,亭亭而茂,蕭蕭而枯,皆俄然而化,可謂速矣。”《藝文類聚》卷三五引 漢 蔡邕 《青衣賦》:“停停溝側,噭噭青衣。” 唐 李群玉 《小弟艎南遊近書來》詩:“停停倚門望,瑟瑟風雨夕。”《水浒傳》第八十回:“這 周昂 坐在馬上,停停威猛,領着右隊人馬,來到城邊。”
(2).均等。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二折:“這個汗衫兒,婆婆,你從那脊縫兒停停的折開者。” 元 武漢臣 《老生兒》楔子:“老夫待将我這家私停停的分開,與我這女兒和這姪兒。”
(3).等一等;待會兒。 沙汀 《醫生》:“停停,醫生娘子弄好飯出來了。” 李文元 《婚事》:“東山日頭一大堆嘛,停停再說吧。”
“停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íng tíng”,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形容高聳或靜止狀态
指物體聳立、靜止的樣貌,常見于古文。例如《關尹子·八籌》中的“草木俄茁茁,俄停停,俄蕭蕭”,此處“停停”與草木的生長狀态相關,表示暫時停頓的靜态美。
表示暫時停止或等待
現代用法中可指“等一等”“待會兒”,如李文元《婚事》中的“停停再說吧”,強調動作的暫停。
古文中的用法
現代漢語中的用法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停停”,古籍中多與形态相關,現代用法更偏向動作的中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文注釋。
“停停”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彙,它可以作為動詞、形容詞或副詞使用,具有不同的含義。
“停停”的部首是“⾃”,總共有11畫。
“停停”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初意思是“停留、停止”。後來,隨着語文的演變和發展,其義項逐漸擴展。
“停停”的繁體字為“停停”。
在古時候,漢字“停停”曾有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停徂”,表示停滞不前的意思。
1. 他走路時一步也不停停,好像有什麼急事。
2. 在車流擁堵的道路上,不少司機都不想停停。
停肆、停泊、停頓、停留、停車、停息、停滞、停機、停業、停工
停止、暫停、休息、靜止、歇息
行進、繼續、啟動、運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