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織的長口袋,形似褡裢,中間開口,兩端可裝貯錢物。 宋 洪皓 《松漠記聞》卷上:“﹝ 回鶻 ﹞多為商賈於 燕 ,載以橐它。過 夏 地, 夏 人率十而指一,必得其最上品者。賈人苦之,後以物美惡雜貯毛連中。”原注:“毛連以羊毛緝之,單其中,兩頭為袋,以毛繩或線封之。有甚麄者;有間以雜色毛者,則輕細。” 趙樹理 《邪不壓正》:“她丈夫解開毛連口,給 狗狗 取花生。”
“毛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指一種傳統毛織口袋,形似褡裢,中間開口,兩端可存放錢物。此物在宋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常用于商賈運輸時雜貯物品,以應對稅收盤查。其結構特點為羊毛編織,兩端封口用毛繩或線縫合,具有便攜性。
為毛茛科植物四川側金盞的全草,主要分布于陝西、四川等地。其特性與功效包括:
需注意語境區别:日常用語中多指織物口袋,而醫藥領域特指草本植物。若涉及藥用,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混淆。
毛連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人的形象或狀态。它由“毛”和“連”兩個部分組成。
“毛連”的部首是“毛”,具體的筆畫數是11畫。
“毛連”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衲》一書中,用來形容衣服受潮後貼身不舒適的感覺。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人的形象或狀态不佳。
在繁體字中,“毛連”被寫作“毛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毛連”的部分寫成“犭”,表示與動物有關。後來又加上了“毛”的部分,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他整天不修邊幅,衣着邋遢,真是一副毛連模樣。
組詞:毛糙、毛細、毛躁
近義詞:邋遢、不整潔、不修邊幅
反義詞:整潔、幹淨、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