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舍人行詩圖的意思、白舍人行詩圖的詳細解釋
白舍人行詩圖的解釋
唐 荊州 葛清 遍體刺 白居易 詩,人因以呼為“白舍人行詩圖”。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黥》:“ 荊州 街子 葛清 ,勇不膚撓,自頸以下,遍刺 白居易 舍人詩。 成式 嘗與 荊 客 陳至 呼觀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闇記。反手指其劄處,至‘不是此花偏愛菊’,則有一人持杯臨菊叢。又‘黃夾纈林寒有葉’,則指一樹,樹上掛纈,纈窠鎖勝絶細。凡刻三十餘首,體無完膚, 陳至 呼為‘白舍人行詩圖’也。”
詞語分解
- 詩圖的解釋 .依據詩意所繪的圖。 清 朱彜尊 《寄胡少參》詩:“使君麗句過西崑,賦格詩圖許細論。”.《詩經》的圖譜。 宋 歐陽修 《<詩譜補亡>後序》:“初,予未見 鄭 《譜》,嘗略考《春秋》、《史記》本紀、
網絡擴展解釋
“白舍人行詩圖”是一個源自唐代的曆史典故,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詞義
該詞指唐代荊州人葛清因全身刺滿白居易的詩文,被時人稱為“白舍人行詩圖”。其中“白舍人”是白居易的别稱(因其曾任中書舍人),而“行詩圖”則形容葛清身體如行走的詩畫圖卷。
二、典故起源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黥》記載:
- 人物:荊州街卒葛清,以勇毅著稱,自稱“體無完膚”,全身刺青。
- 内容:刺青主題均為白居易詩作,共刻三十餘首,甚至能通過刺青圖案對應詩句。例如:
- 刺有“不是此花偏愛菊”時,對應圖案為“一人持杯臨菊叢”;
- 刺“黃夾缬林寒有葉”時,則指向“一樹挂缬(染色絲織品)”的精細畫面。
三、文化意義
這一典故反映了唐代文人詩作的流行程度,以及當時社會對白居易詩歌的推崇。葛清以身體為媒介展示詩歌,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後世借此比喻對某人文采的極緻推崇。
(注:部分詞典引申為“以詩畫表達思想感情的才華”,此為現代擴展釋義,原始典故更側重曆史事件本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舍人行詩圖(bái shè rén xíng shī tú)這個詞是形容一種古代文人在行走中抒發自己情感、描繪景物并将之寫成詩歌的行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白”、“舍”、“人”、“行”、“詩”、“圖”幾個部分。
白(bái)是表示顔色的字詞,指的是白色的意思。
舍(shè)是表示房舍的字詞,意為居住的地方。
人(rén)指的是人的意思。
行(xíng)可以表示行走的動作。
詩(shī)是指文學作品中用韻腳和節奏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表達形式。
圖(tú)是指圖畫、圖像的意思。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人行文時的一種創作形式,即在行走中觀察、思考并描繪出當時的景物、心情,然後将之寫成詩歌的形式。因此,稱之為“白舍人行詩圖”。
漢字的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寫法相比,更加複雜一些。繁體字的筆畫更多,結構也更為繁瑣。比如,“圖”字的繁體寫法是「圖」。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常常以隸書或篆書的形式書寫,而現代常用的楷書則是後來的發展。因此,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今天的書寫方式存在差異。
例句:
在大自然中散步,欣賞美麗的風景,然後用自己的文字将之描繪成詩歌,這就是白舍人行詩圖的魅力所在。
組詞:白紙(bái zhǐ)、舍身(shè shēn)、人物(rén wù)、行動(xíng dòng)、詩歌(shī gē)、圖畫(tú huà)等。
近義詞:徒步詩(tú bù shī)、遊園詩(yóu yuán shī)。
反義詞:靜坐作詩(jìng zuò zuò shī)。
希望這樣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