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戶稅。《晉書·武帝紀》:“﹝ 太康 五年﹞ 任城 、 梁國 、 中山 雨雹、傷秋稼。減天下戶課三分之一。”參見“ 戶稅 ”。
“戶課”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戶課即戶稅,指古代按戶籍征收的賦稅。該詞由“戶”(戶籍單位)和“課”(賦稅)組合而成,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的稅收形式。
根據《晉書·武帝紀》記載,西晉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因自然災害導緻農作物受損,朝廷曾下令“減天下戶課三分之一”。這表明戶稅制度在魏晉時期已存在,且稅收額度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戶稅制度在中國古代長期存在,不同朝代名稱和征收方式或有差異。例如唐代的“戶稅”按資産分等級征收,與“租庸調”并行,成為國家財政重要來源之一。
現代漢語中,“戶課”一詞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領域。其核心含義仍指向古代戶籍相關的賦稅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戶稅的具體演變或不同朝代案例,可參考《晉書》《舊唐書》等史籍。
《戶課》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有特定的含義。它指的是在古代中國,劃為一個“戶”,按照法律制定的家庭人口普查或戶籍登記。這一制度用來統計人口,确認土地所有權以及征收賦稅。
《戶課》這個詞由“戶”和“課”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戶”的部首為"戶",包含4個筆畫;"課"的部首為"讠",包含2個筆畫。
《戶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大司農》。在古代社會中,為了統計耕地和人口,官府會定期進行“戶課”記錄。這種記錄在中國曆史上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戶課》的繁體字為「戶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戶課》這個詞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戶課」、「戸課」。
1. 官員們定期進行戶課,以統計人口和土地數量。
2. 為了征稅目的,官府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戶課登記。
1. 戶籍:記錄家庭人口的登記冊。
2. 戶主:家庭的負責人。
3. 課稅:征收賦稅。
戶口、家譜、人口普查。
廢籍、解除戶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