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警論的意思、警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警論的解釋

警策的言論。 宋 嶽珂 《桯史·呂東萊祭文》:“﹝ 陳同父 ﹞嘗於丈蓆間,時發警論, 東萊 不以為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警論(jǐng lùn)是現代漢語中相對罕見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具有警示、告誡作用的論述或言論。該詞由“警”(警戒、警醒)與“論”(議論、觀點)複合而成,強調言論的勸誡性與啟發性。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述其釋義與用法:


一、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2頁)

    定義為:“警切之論;使人警覺的言論。” 強調言論内容的深刻性與警示效果,如古人谏言或醒世文章。

    :“先生一番警論,令在場者無不深思。”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1463頁)

    釋為:“以警戒為目的的議論。” 側重其功能性,常見于勸誡君王、教化民衆的語境。

    :“曆代奏疏中多含警論,以匡正時弊。”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直接收錄)

    需參照構詞法:“警”含“告誡”義(如“警告”),“論”指“分析闡明事理之言”,組合後引申為“發人深省的論述”。


二、文言特征與使用場景


三、近現代用例

梁啟超《新民說》中提及:“西哲警論曰:‘文明者,非徒積財産也,亦積人格也。’” 此處借“警論”強調言論的普世警示價值。


四、語義辨析


五、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語境中,“警論”因文言色彩濃重,多用于學術、文學或正式文本。日常表達可替換為“警世之言”“醒世論述”等,如:

“環保專家的警論,揭示了生态危機的緊迫性。”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M]. 商務印書館, 2009.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M].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警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警論”指警策的言論,即具有警示、告誡或激勵作用的精辟論述。其中:

二、曆史用例

宋代嶽珂在《桯史·呂東萊祭文》中記載,陳同父(陳亮)曾在呂東萊(呂祖謙)的席間發表警論,但未被呂東萊認可。這一例子說明“警論”在古代多用于形容觀點鮮明、發人深省的言論。

三、延伸說明

  1. 語言特點:警論通常語言凝練,内涵深刻,如“警句”般具有啟發性。
  2. 應用場景:多用于學術讨論、政論文章或道德訓誡中,強調通過言論引發思考或警示他人。

四、注意事項

不同來源對“警論”的解釋高度一緻,但具體文獻引用需以權威版本為準。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桯史》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賦碧岑博茨瓦納玻瓈泉撥爐鏟滅撤走吃茶充鑿蔥海毳褐村宇倒橐吊線輻裂鵩入謌誦管句裹纏好逑宏願環靶江西詩派踐陟肌力鋸齒草決汩駿奔開比扛鼎拔山可愛匡國恇葸狂穉窟薮六祖民品謀食女贽欠安籤帙侵竊窮黎蜷蹐三棱鏡慎初盛位深窈屎溺世榮壽光先生恸哭外務尪羸僞善閑别賢侯仙籙洗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