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捐的意思、報捐的詳細解釋
報捐的解釋
封建時代根據官府規定,納捐若幹,報請取得某種官職,謂之“報捐”。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有 山西 商居京師信成客寓,衣服僕馬皆華麗,雲且援例報捐。”《廿載繁華夢》第五回:“那 陳慶韶 是由舉人年前報捐員外郎的,這時正在工部裡當差。” 清 鄒容 《革命軍》第二章:“‘某某入學,某某中舉,某某報捐。’發財做官之一片喊聲,猶是嚣嚣然于社會上。”
詞語分解
- 報的解釋 報 (報) à 傳達,告知:報告。報喜。報捷。報考。報請(用書面報告向上級請示)。報廢。 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文件、信號或出版物:簡報(文字較短、内容簡略的書面報告,印發給有關部門)。電報。情報。晚報。畫
- 捐的解釋 捐 ā 舍棄,抛棄:捐棄。捐生。捐軀。 獻助:捐資。捐獻。捐助。募捐。 舊時獻錢得官職:捐官。捐納。 賦稅的一種:車捐。房捐。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報捐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專指中國古代通過向官府繳納錢財獲取官職或功名的行為。這一制度源于清代捐納制度,常見于財政緊缺時,朝廷允許民衆以捐銀換取功名、官職或免除刑罰的資格。
釋義與背景
- 核心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報捐”指“申報捐納”,即通過提交申請并繳納銀錢,獲得朝廷授予的虛銜或實職。例如“報捐知縣”即通過捐銀取得知縣職位資格。
- 曆史制度:清代捐納制度分為“常例捐”和“暫行捐”,前者為固定捐官途徑,後者為應對戰争、災荒等臨時籌款措施。報捐需經戶部審核,款項用于軍需、河工等國家開支。
用法與文獻
- 文獻例證:《官場現形記》第三回提及“他這趟進京,為的是辦報捐”,生動還原了清代社會通過捐銀謀取官職的現象。
- 衍生詞彙:與“報捐”相關的“捐官”“捐納”等詞,均指向同一制度,體現封建時期官職與財富的關聯性。
權威參考
- 《辭源》(商務印書館):清代捐納制度條目詳述報捐流程及社會影響。
- 《清史稿·選舉志》:記載捐納制度的具體實施與財政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報捐”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封建時代通過繳納錢財獲取官職的制度。以下是具體解釋:
詞義解析:
- 核心含義:指根據官府規定,個人繳納一定數額的捐資後,向官方報備以獲得某種官職或頭銜的行為。這種制度常見于明清時期,屬于“捐納”制度的一部分,本質上是政府通過售賣官職來增加財政收入。
補充說明:
- 曆史背景:清代文獻如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相關案例,例如有山西商人通過“援例報捐”獲得官職資格。
- 制度特點:捐納者通常需符合官府設定的金額标準,且程式需經官方審核,類似現代“買官”行為,但被當時的法律所允許。
使用場景: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無實際使用價值,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官僚體系或財政制度。
别人正在浏覽...
安瓿安和晻曶白辨碧澄澄逼氣不僅倡情冶思尺寸之功廚人趣董催産璀爛呆鳥釣舟地鼈蟲分異俯眺剛隘庚信怪臉害怕害羣還香願海蟳花匠夾辂檢勾緝和禁墀近什俊音扣除匡阜硱磳爛壞離塵衣論見冒號馬席明笇摩登時代鬧米湯平塗籤記怯夫清秀認死扣兒入夥三杯和萬事生虎子授意髓骨踏竿唐堯貪餮田馬謝除邪曲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