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雉門。古王宮五門之一。 漢 劉向 《說苑·至公》:“ 楚莊王 有 茅門 者法曰:羣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蹂霤者,斬其輈而戮其禦。”
“茅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指“雉門”,即古代王宮五門之一。雉門是周代宮殿制度中的第二道門,屬于禮儀性建築,常用于重要儀典或接待賓客()。
結構:
據《說苑·至公》記載,楚莊王曾頒布“茅門之法”,規定群臣、大夫、公子入朝時,若馬蹄踩到屋檐下的排水槽(霤),需斬斷車轅并處罰駕車者。此法令體現了古代宮門禮儀的嚴格性()。
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相關制度考證,可參考《周禮》或《說苑》等文獻。
茅門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茅(草)和門(門戶),共有11個筆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在這本經典的典籍中,茅門指的是用茅草覆蓋的門戶。因為茅草是古代居民居住的常見材料,所以茅門也具有低調、樸實的含義。
茅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茅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茅門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西漢時期,茅門的寫法是茅門,與繁體寫法相同。而在隋代和唐代,茅門的字形變為茅門。這些變體寫法源自于漢字演變的曆史和書法風格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茅門的例句:
與茅門相關的組詞有茅屋、茅草、茅舍等。
茅門的近義詞包括草門、茅屋門,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