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古代軍中用以練武的一種馬上打球遊戲。亦有徒步打球的。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打毬》:“ 開元 、 天寶 中, 玄宗 數禦樓觀打毬為事。能者左縈右拂,盤旋宛轉,殊可觀。然馬或奔逸,時緻傷斃。”《宋史·禮志二四》:“打毬,本軍中戲, 太宗 令有司詳定其儀。三月,會踘 大明殿 ,有司除地,豎木東西為毬門……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門。”
2.即蹴鞠。古代的一種踢球遊戲。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打毬、鞦韆、施鉤之戲。”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一四六:“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毬。” 元 石德玉 《紫雲庭》第三折:“不争這廝提起那打毬詐柳,寫字吟詩,彈琴擘阮,攧竹分茶,教我兜地皮痛,乍地心酸。”
“打毬”是古代漢語中對球類活動的統稱,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古代軍中馬上/徒步的擊球訓練
源于唐代,是軍隊中用于練武的競技活動,參與者騎馬或徒步,用球杖擊球。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時期盛行此運動,甚至因馬匹失控導緻傷亡。宋代《宋史·禮志》也提到,宋太宗曾制定相關禮儀規則。
蹴鞠(古代踢球遊戲)
部分文獻中“打毬”與“蹴鞠”互通,如南朝《荊楚歲時記》将“打毬”與秋千等并列為節慶遊戲。前蜀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更描述了寒食節宮女“步打毬”的場景,說明其娛樂性質。
辨析:兩種含義的區别在于運動形式——前者以擊打為主,後者以腳踢為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唐代文獻多指擊球訓練,而宋代詩詞可能偏向蹴鞠活動。
《打毬》是指一種古代傳統的球類運動,起源于中國。它在古代被視為一種娛樂和競技活動,類似于現代的高爾夫球。
《打毬》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手”和“殳”,由20個筆畫組成。
《打毬》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職手》一篇,是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前早期文獻之一。它是主要描寫古代貴族生活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了打毬這項古老的體育活動。
《打毬》的繁體字是「打毬」。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寫作「打毬」的形态為「打球」。通過字形的演變,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打毬」。
他們在草地上打毬,享受運動的樂趣。
打球、打獵、打棋、打鬥、打拳等。
擊球、擊打等。
接球、接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