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名士 鄭子真 (名 樸 )隱居不仕,耕于岩石之下。見 漢 揚雄 《法言·問神》。後因以“耕巖”指隱居。 唐 杜甫 《寄張十二山人》詩:“耕巖非 谷口 ,結草即河濱。” 唐 杜甫 《夔府書懷四十韻》:“釣瀨疏墳籍,耕巖進弈棋。”
(2).指隱居之處。 宋 辛棄疾 《沁園春·答餘叔良》詞:“相君高節崔嵬,是此處耕巖與釣溪。”
“耕岩”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代隱居行為
源自漢代名士鄭子真(名樸)的典故。據漢揚雄《法言·問神》記載,鄭子真拒絕出仕,選擇在岩石下耕作生活,因此“耕岩”被引申為隱居不仕的高潔行為。
指隱居之地
在文學中,“耕岩”也可具體表示隱士的居所,例如宋代辛棄疾詞中“耕巖與釣溪”即用此意,将“耕岩”與垂釣的溪流并列為隱逸環境。
曆史背景
鄭子真的事迹通過《漢書·王貢兩龔鮑傳》流傳,成為士人推崇的隱逸典範。唐代杜甫多次引用此典,如《寄張十二山人》中“耕巖非谷口”以“耕岩”暗喻友人的隱居生活。
詩詞拓展
辛棄疾在《沁園春·答餘叔良》中以“耕巖”與“釣溪”并列,強化了其作為理想化隱居符號的意象。
“耕岩”既承載了對隱士風骨的贊美,也常用于描繪超脫世俗的生活場景。其雙重含義(行為與地點)在古典詩文中靈活運用,成為中國文化中象征高潔品格的重要詞彙。
《耕岩》是一個表示農民耕作的成語,意為“耕種堅硬的地石或山岩”。這個成語傳遞了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動的精神。
《耕岩》由兩個部首組成:耒(㠭)和山(山)。耒為耒耜的簡化形象,代表農具;山為山岩的意象。耒的筆畫數為9,山的筆畫數為3。
《耕岩》最早出現在《晉書·桓恪傳》中,形容桓恪在荒山野嶺上耕種,表達了克服困難、不怕艱苦的奮鬥精神。
《耕岩》的繁體字為「耕巖」。
在古代,漢字《耕岩》的寫法和現代一樣,沒有太大的變化。
1. 農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耕岩,換來了一片豐收的希望。
2. 隻有不畏艱險,勇于耕岩,我們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
耕作、農民、農田、耕地、農業
耕石、磨石、耕田、懷石
肥田、良田、輕石、拂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