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老衲的意思、老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老衲的解釋

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亦有借用于道士者。 唐 戴叔倫 《題橫山寺》詩:“老衲供茶盌,斜陽送客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長公繡口錦心,不日連枝奮北;老衲萍蹤浪跡,來朝一葦度西。”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偕僧來谒》詩:“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種梨》:“道士曰:‘一車數百顆,老衲止丐其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老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宗教色彩的謙稱,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老衲”指年長的僧人,也可作為老年僧人的自稱。部分文獻中道士或老尼姑偶爾也借用此稱呼,但易引發誤解。

  2. 結構拆分

    • 老:既指年齡大,也暗含資曆深厚之意。
    • 衲:本義為縫補動作(如“納鞋底”),後指僧人用碎布縫制的“百衲衣”,最終演變為僧衣代稱。

二、使用場景

  1. 僧人自稱規則

    • 年輕僧人:多稱“小僧”
    • 中年僧人:常用“貧僧”
    • 老年僧人:謙稱“老衲”(尤其方丈、住持等資深者)。
  2. 文化延伸
    因“衲衣”象征僧人簡樸修行,自稱“老衲”既體現年齡身份,也暗含遵循佛門苦修傳統之意。

三、曆史演變

唐代已有詩文使用該詞,如戴叔倫《題橫山寺》中“老衲供茶碗”。明清文學作品中,該詞頻繁出現于僧道對話場景,如《聊齋志異》注釋提到道士也曾借用此稱。

知識擴展:百衲衣的制作方式與古代民間“納鞋底”工藝相似,均通過縫補碎布體現節儉精神,這種物質匮乏背景下的文化符號強化了宗教修行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老衲:詞義解釋

《老衲》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稱受佛家教誨、皈依佛門的年長僧人。該詞彙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和尊稱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衤 (表義)、老 (表音)

總筆畫:13

來源

《老衲》這個詞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常常以衣飾為标志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皈依佛門的僧人通常穿着袈裟,因此常被稱為“老衲”。這個詞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對佛教的尊稱和指代僧人的專用詞彙。

繁體字

《老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老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根據時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老衲」的寫法也有變化。例如,在秦漢時期,字形文化較為拘謹,「老衲」的寫法為「朗耠」;而在隋唐時期,字形開始向活潑自由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以「衤」作為衣飾的字形,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例句

1. 我們去寺廟拜訪了一位年長的老衲。

2. 這位老衲修行多年,已經悟得了禅宗的精髓。

組詞

1. 老僧:指年邁的佛門僧人。

2. 老和尚:指年長的佛門僧侶。

3. 老寺:指存在時間較長的佛教寺廟。

近義詞

1. 和尚:指在佛教中修行的男性僧侶。

2. 僧人:指在各種宗教中皈依佛門的人。

反義詞

俗人:指沒有皈依佛門,沒有修行的普通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