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晻昧的意思、晻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晻昧的解釋

(1).昏暗不明。《漢書·元帝紀》:“陰陽未調,三光晻昧,元元大困,流散道路。” 顔師古 注:“晻與暗同,又音烏感反。” 唐 戴君孚 《廣異記·朱敖》:“黑雲騰踴,中掣火電,須臾晻昧,驟雨如瀉。”

(2).指義理幽晦不明。 章炳麟 《訄書·訂孔》:“《論語》者晻昧,《三朝記》與諸告飭通論,多自觸擊也。”

(3).不光明正大;不光明磊落。《漢書·楊恽傳》:“ 惲 ,宰相子,少顯朝廷,一朝﹝以﹞晻昧語言見廢,内懷不服。”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太學白金》:“天知諒清貧,陰有大賜,然晻昧之物,終不敢當。”

(4).愚昧。 漢 司馬相如 《封禅文》:“首惡鬱沒,晻昧昭晣。”

(5).指愚昧之人。《漢書·谷永傳》:“忽天地之明戒,聽晻昧之瞽説。”

(6).埋沒,湮沒。《漢書·藝文志》:“ 漢 興有 倉公 ,今其術晻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晻昧(àn mèi)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本義與引申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體系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一、基本釋義 "晻"指日光昏暗,《說文解字注》釋為"不明也"(來源: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昧"本義為暗,二字組合構成并列結構,原指光線昏暗不明的自然狀态。如班固《漢書·元帝紀》載"三光晻昧",即用此本義。

二、引申義項

  1. 隱晦不明:引申指事物模糊難辨的狀态,如《論衡·雷虛》"天道難知,使聖人晻昧",強調認知層面的不清晰。
  2. 德行蒙蔽:在倫理層面指道德修養的缺失,《漢書·五行志》"君道晻昧"即喻指統治者德行的昏昧。
  3. 情感含混:現代漢語中衍生出态度模糊、關系不清的用法,如"立場晻昧",此義項收錄于《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三、古籍例證 司馬相如《封禅文》"晻昧昭晰"的辯證用法,通過反義對比強化詞義張力,體現古代文學創作中的修辭智慧。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古代文學評論等領域,口語中多被"暧昧"替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将其列為中級難度文言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晻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ǎn mèi,其含義較為豐富,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昏暗不明

    • 本義指光線或環境幽暗不明,如天氣、自然現象。
    • 例:《漢書·元帝紀》提到“陰陽未調,三光晻昧”,描述日月星辰昏暗無光的狀态(、)。
  2. 義理幽晦

    • 引申為抽象概念(如道理、學說)模糊不清、難以理解。
    • 例:章炳麟《訄書·訂孔》中稱《論語》“晻昧”,指其内容隱晦()。
  3. 不光明正大

    • 形容行為或言辭暧昧、不磊落,含貶義。
    • 例:《漢書·楊恽傳》批評楊恽因“晻昧語言”被廢黜,暗示其言行不端()。
  4. 愚昧或愚昧之人

    • 指思想蒙昧或缺乏見識的人。
    • 例:古文獻中或以此形容未開化者(、)。
  5. 埋沒、湮沒

    • 事物因曆史或環境原因被遺忘或遮蔽。
    • 例:古籍中用以描述人才、功績未被彰顯()。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廣異記》等古典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八跪白鶴翎白首相莊寶山空回儤值辨察碧洲伯仲之間蠶豆象赤帝子村沙段雕版調艙房中孵卵器溉田幹逆高懷顧柯海龜黃袍加體火燒祆廟簡短交感神經甲械界标九鼎開發刻漆痨嗽連理木璘珣論長説短蓂曆拟倫盤峙噴吐蒲魯東主義淺短情話清露請引曲度阙敗三百錢喪室收取守望衰倦霜夕填陷體上推脫外甸違距微音屋舍現階段祆廟纖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