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铿锵。 唐 柳宗元 《與衛淮南石琴薦啟》:“願以頑璞,上奉徽音。增響亮於五絃,應鏘鏗於六律。” 太平天囯 洪秀全 《禦制千字诏》:“廷闕瓊瑤,鐘罄鏘鏗。”
“锵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iāng kēng,其含義與“铿锵”相同,主要用于形容聲音洪亮、節奏分明或有氣勢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高權威性來源。
《锵铿》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撞擊金屬物體時發出的聲音,也可表示鼓聲、鐘聲等有節奏的響聲。
《锵铿》的拆分部首是“钅”和“廣”,其中“钅”表示金屬器具, “廣”表示廣場。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4,比較複雜。
《锵铿》一詞最早出自古代文學作品。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樣的描述:“贊曰:‘林告曰:’是何言也?豈有物喪而不廢哉?将軍雖死,(豪傑)锺铉聲勁,口占更名曰锵铿。”這裡“锵铿”是指锺铉作為豪傑,不會因為将軍的死而消失。
《锵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鏘鏗」。
《锵铿》一詞在古時的寫法為「鏘鏗」,最早出現在清代《說文解字注》一書中。該書是一部對《說文解字》的注釋和補充,對漢字的成熟與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1. 傍晚的時候,锵铿的鼓聲從廣場傳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2. 鐵匠敲打着火紅的鐵塊,發出锵铿锵铿的聲音。
锵铿聲、锵然一諾、锵紅、锵锵有詞
響亮、悅耳、洪亮
無聲、寂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