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尚名聲。《後漢書·袁術傳》:“ 術 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尊己陵物。” 南朝 宋 謝靈運 《遊赤石進帆海》詩:“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先輩矜名太過,論多拘泥如此。”
“矜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 mí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以自己的名譽為榮耀,強調個人因名聲、成就而自豪,甚至帶有自負或炫耀的傾向。例如:
“他總是矜名自大,不願接受他人建議。”
“别人的誇獎讓他更加矜名自滿。”
核心内涵
該詞由“矜”(自誇、自恃)和“名”(名聲)組成,體現對聲譽的重視,但常含貶義,暗指過度注重外在評價而忽視内在修養。
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袁術傳》:“術雖矜名尚奇,而天性驕肆。” 南朝謝靈運詩中也提到:“矜名道不足,適己物可忽。”
“矜”字有多個讀音和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書影》等典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矜名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為自負地炫耀名聲或自豪地展示聲譽。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矢(矛頭)和司(司南方星官也稱矗),拆分部首分别是矢和口,總共有10個筆畫。
矜名這個詞源自《史記·五帝本紀》中的一句話:“矢在弦而弦紐張,矜名而師曠張。” 這句話描繪了古代弓箭手端起弓矢後,引弓扣弦,矢如離弦之箭,人則因谙熟而得自豪之意。後來,矜名逐漸演變為一個詞語,用來形容人們對自己的名聲或成就感到自豪并展示出來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矜名的寫法為矜名,即保留了原來的簡體字形。古時漢字的寫法中,矜的上部是一個矛頭的形狀,下部是口。名的上部是一個人,下部是口。這個寫法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背景和人們對于矛和人的意象的運用。
例句:“他總是矜名自負,很少與人為善。”
矜名可以組成許多詞語,如矜持、矜貴等。矜持表示一個人保持自尊、莊重的态度;矜貴表示一個人身份尊貴、地位高貴。
與矜名近義的詞語有自誇、顯示、炫耀等,它們都表示人們自豪地展示個人成就或名聲。與矜名相反的詞語有謙遜、謙虛等,它們表示人們對自己的成就或名聲保持謙虛和低調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