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樂于遜退,安于貧窮。 唐 司空圖 《漫書》詩:“樂退安貧知是分,成家報國亦何慚。”
“樂退安貧”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樂于謙遜退讓,安于清貧的生活,形容淡泊名利、不慕榮利的人生态度。其核心含義是主動選擇低調處世,甘于物質上的匮乏,以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與滿足。
成語源自唐代司空圖的《漫書》詩:“樂退安貧知是分,成家報國亦何慚。”。
結構分析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
成語的繁體寫法為“樂退安貧”,拼音為lè tuì ān pín,需注意四聲發音(如“樂”讀作“lè”而非“yuè”)。
樂退安貧是一個成語,意指過着退居樂土、擺脫貧困的幸福生活。它表達了人們希望在退休後過上安逸、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再為養活自己而奔波勞累的願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樂(丿十一),退(辶屍),安(宀女),貧(貝分)。樂退安貧共有10個部首,總計15個筆畫。
來源:樂退安貧的出處是《左傳·莊公二十九年》:“莊公曰:‘舍富貴而逐貧賤者,蔑矣!樂無擇主而退賤,安則無敵,無思焉,是以有邦者不可以危也。’”這句話意味着人們舍棄富貴的追求,選擇退隱貧賤,以安逸的心态生活。後來,這句話演變為成語,成為表達安逸退休生活的象征。
繁體:樂退安貧
古時候漢字寫法:樂(樂)、退(逐)、安(闇)、貧(貧)。
例句:老人退休後,選擇了回自己的故鄉鄉下,過上了樂退安貧的生活。
組詞:樂觀、退休、安逸、貧瘠。
近義詞:樂安之年、安居樂業。
反義詞:苦苦以求、為富不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