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規,教令。《漢書·董仲舒傳》:“ 仲舒 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晉書·殷仲堪傳》:“領 晉陵 太守,居郡禁産子不舉,久喪不葬,録父母以質亡叛者,所下條教甚有義理。” 唐無可 《書事寄萬年厲員外》詩:“條教關天道,歌謡入聖聰。”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六》:“處則為佔畢絃誦,而出則為條教號令。” 嚴複 夏曾佑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凡其群之部勒條教愈分明者,則其族愈強,而其種之傳愈遠。”
“條教”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多層面的含義:
指法規、教令,即用于指導或規範行為的條例和教化内容。該詞由“條”(方法、規則)和“教”(指導、教育)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明确的條文進行教導或管理。
字義解析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晉書》等文獻。
《條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思是指以條理和規範為基礎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注重教學内容的分解和整理,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條教》強調逐條講解、逐條批注,通過清晰的條理和明确的規範來傳授知識。
《條教》的拆分部首是“⺊”(犬字旁)和“攵”(攴字旁),共有13畫。
《條教》這個詞的源自于古代漢語中的“條”和“教”,表示規則和教導的意思。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條教”。
在古代漢字中,詞語《條教》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使用的漢字形狀與現代寫法大體相同,在略微有些書寫上的差異。
1. 那位老師上課時總是按照《條教》的方法講解知識,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2. 這本教材采用了《條教》的方式,将複雜的内容條分縷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1. 條理(tiáo lǐ):指事物或觀念闡述的層次、邏輯順序。
2. 規範(guī fàn):遵守标準或準則,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
3. 教育(jiào yù):培養和引導人們的知識、思維、道德等方面的發展。
條理、系統
混亂、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