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時的意思、畢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時的解釋

指農事完畢之時。即冬閑之時。《國語·周語上》:“王治農於籍,蒐于農隙……狩於畢時,是皆習民數者也。” 韋昭 注:“冬田曰狩……畢時,時務畢也。”《文獻通考·戶口一》:“獮於既烝,狩於畢時。”原注:“烝,秋時;畢,冬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時”是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語境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畢”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完結、終了”,如《禮記·月令》記載“田事既畢”;“時”指時間節點或特定階段,《說文解字》注“時,四時也”。組合後,“畢時”可理解為某一過程完成的最終時刻,常見于描述具有周期性的活動終止階段,如“農事畢時”“課業畢時”。

二、詞源演化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農政全書》,在“耕織畢時”的語境中表示農事周期結束,後逐漸擴展至其他領域。清代《康熙字典》将“畢”歸入“午集”,強調其“盡也”的時間邊界屬性,與“時”組合形成時空維度的雙重限定。

三、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歸類為書面用語,多用于正式文書中表示“截止期限”或“終結階段”,例如“項目畢時需提交總結報告”。在方言區如晉語體系中,仍保留“畢時作節”的俗語用法,特指節令轉換的臨界點。

主要參考來源: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版 《農政全書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康熙字典》王引之校訂本 《中國方言大詞典》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畢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1.基本定義

“畢時”指農事完畢的時節,即冬季農閑之時。古代農業社會中,冬季是農事結束後的休整期,因此“畢時”常與冬季活動(如狩獵、統計人口等)相關聯。

2.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國語·周語上》:“王治農于籍,蒐于農隙……狩于畢時,是皆習民數者也。”韋昭注:“冬田曰狩……畢時,時務畢也。”。另《文獻通考·戶口一》也有“狝于既烝,狩于畢時”的記載,原注進一步說明“烝,秋時;畢,冬時”。

3.用法與擴展

4.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國語》《文獻通考》等古籍原文,或參考相關漢語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愣白玉石辯雪浡郁不壹而足池淵沖古毳殿得算點厾低等動物杜墅二花臉販弄扶架高粱蚜給付根括貢新鶴骨鷄膚河脈将仕嘉飨金貨進傩即事窮理狷淺抉目慨恨纩息梁鷰令人蔺生裡首六月雪淪落馬陵之戰滿引麻椎沒矢赧顔苟活鬧淫淫昵比掿沙潘掾橋面喬喬權珰麴法濡沃三家村身态夙志庭閤頑悖晩年五方色仙龛銷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