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寓言的假托人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有 憑虛公子 者,心奓體忲,雅好博古,學乎舊史氏,是以多識前代之載,言於 安處先生 。” 李善 注:“憑,依託也;虛,無也,言無有此公子也。”
“憑虛公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字面意為“依托虛無的公子”,比喻虛構或假設的人物及事件。其核心在于“憑虛”二字:“憑”指依托,“虛”指虛無,合起來表示依托于不存在的事物。
出處與典故
源自東漢張衡的《西京賦》:“有憑虛公子者,心奓體忲。”。文中通過虛構的“憑虛公子”與“安處先生”對話,展開對長安城奢靡風氣的諷喻。
用法特點
延伸解析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文學創作中“托名虛構”的手法,類似西方文學中的“稻草人論證”,通過假設人物推動論述。李善在《文選注》中強調:“言無有此公子也”,進一步明确其虛構本質。
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批評領域,形容研究中假設的讨論對象,例如:“這項社會學研究中的‘憑虛公子’,實為理想化模型。”
注:如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文選·張衡·西京賦》及相關注釋文獻。
《憑虛公子》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為:
憑(山) - 部首:山,筆畫:3
虛(虍) - 部首:虍,筆畫:6
公(八) - 部首:八,筆畫:4
子(子) - 部首:子,筆畫:3
《憑虛公子》這個成語出自《管子·外儲說左下》,意為憑借空想的狀元公子。
該成語所用的漢字是簡化字,未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可見在繁體字時期,憑虛公子這個成語的寫法基本上和現在的簡化字形式一緻。
一些與《憑虛公子》相關的例句:
他一直以來都隻是一個憑虛公子,從來沒有實際行動。
這個年輕人是個憑虛公子,全靠家裡的金錢撐着。
與《憑虛公子》相關的組詞:
憑空、憑借、公費、子彈
與《憑虛公子》相近義的詞語:
狀元郎、書生、公子哥兒
與《憑虛公子》相反義的詞語:
實幹家、實用主義者、腳踏實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