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東夷 之一種。《後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 畎夷 、 于夷 、 方夷 、 黃夷 、 白夷 、 赤夷 、 玄夷 、 風夷 、 陽夷 。”
“黃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部族的稱呼之一,屬于東夷的分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黃夷是古代東夷九種部族之一,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東夷包含九類族群: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其中“黃夷”可能因服飾、圖騰或地理特征而得名。
曆史淵源
黃夷最早見于《古本竹書紀年》,是活躍于夏商時期的東方部落。有學者認為,黃夷與黃姓起源相關,伯益的後裔大廉曾為黃夷首領,建立古黃國(今河南潢川),後以國為氏。
文化關聯
黃夷氏族以黃鹂鳥為原始圖騰,後因與少昊部落聯姻,圖騰演變為金鳳凰。這種圖騰崇拜反映了古代東夷族群對自然的信仰。
文獻佐證
《後漢書》《竹書紀年》等古籍均記載了黃夷的存在,但具體活動範圍尚有争議,主流觀點認為其核心區域在今山東至河南東部一帶。
注:若需了解黃姓完整發展脈絡,可參考《史記·秦本紀》等史籍記載。
《黃夷》一詞是指古代對于外族不同民族的綜稱,特指位于中國北方地區的異族領袖。
《黃夷》一詞的拆分部首為金(jīn),剩下的部首為其它。
《黃夷》一詞共有9個筆畫。
《黃夷》一詞的來源,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二十一年》:“黃夷複我,惠公作招。”意為黃夷(北方異族)再次歸附我的國家,我國君主發出招待信。”這個詞一直被用來指代不同民族。
《黃夷》一詞的繁體寫法為「黃夷」。
古代漢字寫法中,「夷」可以寫成「弋」加「人」,表示對于外族的稱呼。
1. 中國古代曆史上,黃夷是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異族。
2. 黃夷頻繁侵擾中國北方邊境,導緻了戰争的爆發。
3. 在曆史文獻中,黃夷被描繪為戰鬥力強大的部族。
黃巾、突厥、北狄、南蠻、胡人均可作為與黃夷相關的組詞。
與黃夷相近的詞語有異族、外族。
與黃夷相反的詞語為中土,表示本族或國家的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