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消疎的意思、消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消疎的解釋

亦作“ 消疏 ”。1.寂寞;冷落。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二折:“更那堪天寒日短,曠野消疏,關山寂寞。” 元 王修甫 《鬥鹌鹑》套曲:“景消疎,人凄楚,心上離愁,腮邊淚珠。” 元 曾瑞 《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四時閨怨·冬》曲:“掩空堂,鎖餘香,消疎景物助凄涼。”《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莺莺》:“雖園圃消疎,不足以當君之盛作,若得一詩,可以永為壯觀。”

(2).謂困乏,衰微,不景氣。 元 白樸 《東牆記》楔子:“父喪父貧不似初,囊篋盡消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原來是年景消疏,買賣不濟。”

(3).稀少;減少。 元 楊顯之 《潇湘雨》第三折:“問行人蹤跡消疎。”《三國演義》第七六回:“左邊 丁奉 ,右邊 徐盛 --并合 蔣欽 等三路軍馬……将 關公 困在垓心,手下将士,漸漸消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消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相關用法在元代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寂寞冷落
    多用于描述環境或情感的孤寂狀态。如元·高文秀《遇上皇》中“曠野消疏,關山寂寞”,以及王修甫筆下“景消疎,人凄楚”,均通過自然景物烘托凄涼氛圍。

  2. 衰微困頓
    指經濟或境遇的衰敗,如《警世通言》提到“年景消疏,買賣不濟”,白樸《東牆記》中“囊篋盡消疎”,均體現物質匮乏的狀态。

  3. 稀少減少
    強調數量或密度的降低,如“消疏景物助凄涼”,暗指景物凋零稀疏。

二、詞形變體
該詞常寫作“消疏”,屬異形詞現象,兩者含義完全相同,如引文中交替出現“消疎”與“消疏”。

三、使用提示
該詞多見于元曲及明清話本,現代語境中已罕用。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具體場景選用“蕭條”“冷清”“稀疏”等現代詞彙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消疎

消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消”和“疎”兩個字組成。

它的拆分部首是“肉”和“網”,比例為4:3;筆畫數分别為9畫和16畫。

消疎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疑》一書中。它的意思是消除疏遠、化解隔閡。

在繁體字中,消疎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消疎的字形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消字的“肉”部分寫作“疋”,疎字的“疒”部分寫作“"*"。

以下是一些關于消疎的例句:

1. 我們需要加強溝通,消疎彼此之間的誤解。

2. 他們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需要通過對話來消疎。

3. 隻有通過互相了解,才能真正消疎彼此之間的隔閡。

一些與消疎相關的組詞有:溝通、交流、理解、協調等。

消疎的近義詞包括:消解、化解、溶解、排除。

與消疎相反的詞是疏離,意思是增加疏遠、增加隔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