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天的水波。 唐 李白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秋波落 泗水 ,海色明 徂徠 。” 唐 溫庭筠 《蘇武廟》詩:“ 茂陵 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宋 辛棄疾 《菩薩蠻》詞:“不似遠山橫,秋波相共明。”
(2).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 南唐 李煜 《菩薩蠻》詞:“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 宋 蘇轼 《百步洪》詩:“佳人未肯回秋波, 幼輿 欲語防飛梭。”《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那娘子和丫鬟艙中坐定了,娘子把秋波頻轉,瞧着 許宣 。” 葉聖陶 《倪煥之》十:“女郎的步子該怎樣把兩腿交互着走咯,拈着手帕的那隻手該怎樣搭在腰間咯,眼光該怎樣傳送秋波咯……他們都一絲不苟地陳說着,監督着。”
(3).喻指蘊含着的深情。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要說的是直到現在,由事實證明,我才明白了去年京派的奚落海派,原來根柢上并不是奚落,倒是路遠迢迢的送來的秋波。”
“秋波”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 指秋天的水波,形容其清澈、漾動的形态。如李白詩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一意象常被用于描繪自然景色,如溫庭筠的“空向秋波哭逝川”。
比喻義 代指女性清亮動人的眼神,凸顯其如秋水般的明淨與靈動:
例句:古詩詞中常見“眉如青山黛,眼似秋波橫”,現代用法如“她眼含秋波,笑意盈盈”。需注意,該詞多用于文學化表達,日常語境中需結合情境使用。
《秋波》是一個多義詞,它可以指示眼神、眼色或者眼睛給人帶來的某種信息或暗示。通常用來形容眼神媚惑或含情脈脈,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秋波》的部首是目(mù)部,由兩個筆畫組成。
《秋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中,用來描述人們通過眼神或眼色傳遞的情感或意圖。
《秋波》的繁體字為「秋波」,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秋波》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常見的有「秋」字寫得左右相對稱,類似于「夂」字的形狀,下面加上「波」字的水部偏旁。
1. 她不時向他投來秋波,讓他心生愛意。
2. 他的秋波透露出深情,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
秋意、波光、眸、媚眼、送秋波
媚眼、眉目傳情、含情脈脈
冷眼、瞪眼、不理不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