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演出的節目。 老舍 《四世同堂》六三:“戲碼相當的硬,倒第三是 文若霞 的《奇雙會》,壓軸是 招弟 的《紅鸾禧》,大軸是名角會串《大溪皇莊》。” 阿英 《津平日記選·一九四九年七月九日》:“在樓下酒櫃,開會讨論 懷仁堂 戲碼,并宴請 梅蘭芳 、 周信芳 …… 袁世海 等。”
“戲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戲碼”指戲曲演出的具體節目或劇目,通常用于傳統戲曲領域。其注音為xì mǎ,源自舊時戲曲行業術語,表示預先安排的演出内容。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中提到“戲碼相當的硬”,即指節目安排精彩且有難度。
該詞最初用于描述戲曲演出計劃,如“壓軸戲碼”“大軸戲碼”等說法,體現傳統戲曲的節目編排規則。現代使用中,可泛指各類表演的節目單,例如:“今晚的戲碼包括京劇《貴妃醉酒》和昆曲《牡丹亭》。”
在非戲曲語境中,“戲碼”可比喻帶有重複性、套路化的行為或事件,常含輕微貶義。例如:
傳統戲曲如布袋戲、京劇等,常以武打、曆史演義類戲碼為主流,這類劇目因情節緊湊、表演精彩而廣受歡迎。
“戲碼”的核心含義是“演出節目”,既保留傳統戲曲的專業性,也在現代語境中衍生出比喻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其指向,如“安排戲碼”側重節目策劃,“老套戲碼”則強調模式化行為。
戲碼指的是在戲劇、曲藝、雜技等演藝形式中的分割單位,用于劃分節目或情節的大小和整個劇目的結構。它是戲曲表演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幫助觀衆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戲劇。
戲碼這個詞由“氵”、“仌”、“丿”和“一”組成。其中,“氵”表示“水”部,意味着與水有關;“仌”表示“人”部,代表着人的形象;“丿”和“一”則是指示性的偏旁,用于區分字義。
根據筆畫順序,戲碼這個詞可以拆分為5個筆畫。
戲碼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戲劇中,主要指的是戲曲中的台詞和動作。後來逐漸擴展為整個戲劇結構的劃分單位。相傳在古代,劇團在排演和表演節目時,會将各個節目用不同的記號标注,以便演員能夠準确表演和配合。這些标記成為戲碼,也被稱為“記憶法活”。
在繁體中,戲碼的寫法為「戲碼」。
在古代,戲碼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首先,其中的“氵”部分與現代的“水”部有所區别,形狀更加簡化;其次,整個字的結構更加簡潔,沒有現代字的獨特造型和曲線。
1. 這部戲的戲碼劃分得很精确,每個場景過渡得非常流暢。
2. 我們需要記住每個角色的戲碼,才能更好地演出。
組詞:戲劇、戲曲、戲園、碼表、演碼。
近義詞:劇情、台詞、場景。
反義詞:非戲、無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