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德的意思、明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德的解釋

[pleasant virtue] 美德

明德茂親。——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詳細解釋

(1).光明之德;美德。《逸周書·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則,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禮樂所生,非不念而知,故問伯父。”《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 始。” 宋 曾鞏 《謝雨文》:“吏無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賜之,其尚終惠。” 清 孫枝蔚 《春木》詩之四:“願崇明德,以娛高年。”

(2).指才德兼備的人。《詩·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 朱熹 集傳:“明德,謂明德之君,即 太王 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詩·陳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

(3).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滅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唐 李德裕 《授張仲武招撫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明德"是漢語中承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字源解析 從漢字構形看,"明"由"日""月"組合,象征光明照耀;"德"甲骨文作"徝",含目視道路而行之意,引申為道德準則。《說文解字》指出:"明,照也""德,升也",二字結合突顯道德的光明性與提升性。

二、傳統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明德"為"光明之德",特指天賦的完美德性,《尚書·康诰》載"克明德慎罰"即強調彰明美德。此概念在儒家經典《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達到哲學高度,朱熹注解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者也"。

三、經典流變 該詞曆經三階段演變:先秦時期多見于《詩經》《禮記》,側重君王德政;宋明理學融合佛道,程頤提出"明德乃心之本體";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則注入實踐維度,強調"明德必見于行事"。

四、現代應用 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保留雙重釋義:既指崇高品德(如"修身明德"),亦作動詞表示彰明美德(如"明德揚善")。教育部《中華經典資源庫》将其列為傳統文化關鍵詞,建議教學中結合《大學》文本深度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明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義構成

    • “明”指光明、顯著,引申為彰顯、發揚;“德”指道德、德行,即順應自然規律與人倫的品德。
    • 組合後意為“光明的德行”或“高尚的美德”,如《禮記·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即強調通過教育彰顯内在美德。
  2. 古籍用例

    • 《逸周書》稱“明德”為治國之本,《史記》提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均指向聖賢的崇高德性。

二、哲學内涵(儒家與朱子诠釋)

  1. 本體與功能

    • 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明德”為“虛靈不昧”的本體之明,需通過修養去除私欲遮蔽,恢複其本然光輝。
    • 包含兩重功能:
      • 承載萬物:如天地運行般包容萬象;
      • 慈悲潤澤:如“上天有好生之德”,滋養萬物。
  2. 實踐指向

    • “明德”不僅是靜态的品德,更強調動态的“彰明德行”,如《荀子》提出“明德慎罰”,主張以德治國。

三、文化衍生意義

  1. 人名與教化
    • 常用于人名,寓意“德性昭彰、深明大義”,如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以“明德茂親”贊頌品德高尚者。
  2. 現代啟示
    • 當代語境中,“明德”可引申為對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要求,如“明德惟馨”倡導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

從先秦經典到宋明理學,“明德”始終承載着中華文化對至善道德的追求,既是内在修養的目标,也是社會治理的理想準則。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大學》《尚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跋識表章比目魚步人步韻磁性洞庭湖惡人自有惡人磨煩熱發展負圖腐語公安體槼橅沆漭洪生紅顔鲎帆護路鹄衣簡恤佳醞幾策金鈎子金屈卮雞争鵝鬥句駮寇仇兩心漏網之魚亂作胡為麥垅謾勞密劄劄甯貼胬肉盤嬉漂溺批吭搗虛蔃莍千和其程趣織沙蒸沈疑使喚食傷狩獵吮喋雖恐縮砂蔤桃觀兔角龜毛王昌齡芗劇險虐小材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