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德的意思、明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德的解釋

[pleasant virtue] 美德

明德茂親。——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詳細解釋

(1).光明之德;美德。《逸周書·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則,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禮樂所生,非不念而知,故問伯父。”《史記·五帝本紀》:“天下明德皆自 虞帝 始。” 宋 曾鞏 《謝雨文》:“吏無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賜之,其尚終惠。” 清 孫枝蔚 《春木》詩之四:“願崇明德,以娛高年。”

(2).指才德兼備的人。《詩·大雅·皇矣》:“帝遷明德,串夷載路。” 朱熹 集傳:“明德,謂明德之君,即 太王 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詩·陳琳》:“餘生幸已多,矧迺值明德。”

(3).彰明德行。《管子·君臣下》:“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姦,昭公滅私也。”《荀子·成相》:“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唐 李德裕 《授張仲武招撫使制》:“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明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義構成

    • “明”指光明、顯著,引申為彰顯、發揚;“德”指道德、德行,即順應自然規律與人倫的品德。
    • 組合後意為“光明的德行”或“高尚的美德”,如《禮記·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即強調通過教育彰顯内在美德。
  2. 古籍用例

    • 《逸周書》稱“明德”為治國之本,《史記》提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均指向聖賢的崇高德性。

二、哲學内涵(儒家與朱子诠釋)

  1. 本體與功能

    • 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明德”為“虛靈不昧”的本體之明,需通過修養去除私欲遮蔽,恢複其本然光輝。
    • 包含兩重功能:
      • 承載萬物:如天地運行般包容萬象;
      • 慈悲潤澤:如“上天有好生之德”,滋養萬物。
  2. 實踐指向

    • “明德”不僅是靜态的品德,更強調動态的“彰明德行”,如《荀子》提出“明德慎罰”,主張以德治國。

三、文化衍生意義

  1. 人名與教化
    • 常用于人名,寓意“德性昭彰、深明大義”,如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以“明德茂親”贊頌品德高尚者。
  2. 現代啟示
    • 當代語境中,“明德”可引申為對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的要求,如“明德惟馨”倡導内外兼修的精神境界。

從先秦經典到宋明理學,“明德”始終承載着中華文化對至善道德的追求,既是内在修養的目标,也是社會治理的理想準則。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大學》《尚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德

明德,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有豐富的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明 (míng):日字旁(日)+ 8畫;德(dé):彳字旁(彳)+ 9畫。

“德”字的來源與“得”字相同,表示道德、品德、美德等概念。

在繁體字中,“明德”寫作“明德”。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明德”并未有特定的書寫方式,因為它是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所以古代寫法和現代寫法是一樣的。

以下是一個例句:“以明德養正義,以德化人。”意思是指通過明智和道德的行為來培養正義感,并通過美德來影響他人。

以下是一些與“明德”相關的組詞:

- 心明眼亮:形容思維敏捷、領悟能力強。

- 德高望重:形容道德品質高尚,深受他人敬重。

- 德齊物阜:形容道德高尚的人容易得到他人的敬愛和物質上的豐厚。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為“明德”近義詞的詞語:

- 品德

- 美德

- 道德

以下是一些可以作為“明德”反義詞的詞語:

- 惡德

- 心術不正

- 明暗不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