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今文學派之一。 漢 初 魯 人 申公 所傳。此後,傳《魯詩》的有 瑕丘 江公 、 劉向 等。 西漢 時傳授最廣,至 西晉 亡佚。《漢書·楚元王劉交傳》:“ 申公 始為《詩》傳,號‘魯詩’。” 唐 陸德明 《<經典釋文>序錄》:“ 魯 人 申公 受《詩》於 浮丘伯 ,以《詩經》為訓故以教,無傳,疑者則闕不傳,號曰‘魯詩’。” 羅惇曧 《文學源流·三代以上文學》:“《魯詩》亡於 西晉 。”
“魯詩”是漢代《詩經》今文學派的重要分支,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魯詩是《詩經》的今文經學流派之一,由漢初魯地學者申公(申培)所創立,主要傳承自荀子的弟子浮丘伯。該學派在西漢時期影響廣泛,但至西晉時逐漸失傳。
部分資料(如)誤将“魯詩”與屈原關聯,實為混淆。屈原屬戰國楚國人,其作品歸為“楚辭”,與魯詩無關。魯詩特指漢代經學流派,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三家詩對比或申公生平,可參考《漢書·儒林傳》等史料。
《魯詩》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魯和詩。魯指的是魯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于今天的山東省。詩是指文學形式中的一種,是通過押韻和節奏表達主題的文本。
魯詩的部首是魚(魚形部)和言(言字底部)。
魯詩的筆畫數是6畫。
《魯詩》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詩經》,其中包含了來自不同地區和時期的305篇詩歌,其中一部分是來自魯國的作品。而繁體字“魯詩”則是對《魯詩》一詞的繁體表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魯詩的寫法較為簡單,用的是“魯詩”兩個字,其中“魯”字的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結構稍有不同,“詩”字則與現代漢字基本一緻。
《魯詩》中的一句詩歌:“魯魚不可及,渭魚不可腹。”意為無法到達遠方的地方、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與魯詩相關的組詞有:魯國、詩經、魯國詩人、魯國詩歌。
魯詩的近義詞有魯國的詩歌、魯地的詩歌。
魯詩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