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勿已的意思、勿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勿已的解釋

猶無已。不得已;不能止。《管子·戒》:“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 朋 其可乎?”《莊子·徐無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 郭象 注:“若未能已,則莫若脩己之誠。”《列子·力命》:“ 小白 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 隰朋 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勿已”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虛詞,由否定副詞“勿”和動詞“已”組合而成,主要表示對行為或狀态的否定性勸止。其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四個層面:

  1. 基本釋義

    字面義為“不要停止”,但在實際語境中多引申為“不可廢止”“不能終止”或“不得已而為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猶無已,不得已”,強調受客觀條件限制下的被動選擇(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

  2. 語源分析

    “勿”在甲骨文中作“㫃”,象形持旗發令之狀,後演變為禁止性否定詞;“已”本義為停止,《說文解字》注:“已,止也”。二字連用最早見于《莊子·外物》:“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此處“勿已”暗含事态發展的必然性(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先秦典籍中表達兩種語境:

    • 強制勸止:“勿已乎”句式表強烈勸阻,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勿已,其走乎”
    • 客觀限制:表達無可避免的抉擇,《管子·戒篇》“勿已,則隰朋可”
  4.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已無獨立使用案例,但在成語“不得已而為之”中仍保留其核心語義。該詞作為古漢語活化石,對研究先秦語言邏輯具有重要價值(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網絡擴展解釋

“勿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不得已;不能停止”,常用于表達因客觀條件限制或情勢所迫而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的狀态。例如《管子·戒》中提到的“勿已者,朋其可乎?”即強調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人選。

  2. 詞義分解

    • “勿”: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于“不要”(如“切勿”);
    • “已”:本義為停止,此處引申為“終止、結束”。組合後整體含義偏向“不可停止”或“不得不做”。

二、文獻例證

  1. 經典古籍中的用例

    • 《莊子·徐無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郭象注解釋為“若未能已,則莫若修己之誠”,強調在無法停止的情況下應修養自身。
    • 《列子·力命》:“勿已,則隰朋可”,意為“若不得已,隰朋可勝任”。
  2. 引申理解
    現代一些解讀(如)認為,“勿已”可引申為“不滿足現狀,持續進取”,但此說法缺乏古籍直接依據,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義。

三、用法說明

  1. 古代語境
    多用于政治、治國相關的讨論,強調權衡利弊後的無奈選擇。
  2. 現代適用性
    該詞已罕見于現代漢語,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不得已”“不得不”等白話詞彙。

四、總結

“勿已”是先秦文獻中的特殊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被迫而為”的深層含義。如需引用,建議優先參考《管子》《莊子》等原始文獻,并注意區分古籍本義與現代引申解讀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昂霄聳壑咇咇剝剝兵馬俑刬伐酬物出鋒初生牛犢不怕虎麤誦定估風谷蝮蛇供贍貫日慣有國馬花銷慧根家禍揀拔疆輔晶晖經濟規律靜侶衿耆極左聚齊聚沙之年開談康爵利劍立適路叟之憂梅録難乎爲繼内除牛領篇冊清本饒言戎翟如雷灌耳射科生主神色不動授爵雙台思莼悚惕碎心裂膽恬養屠戮托公報私王國微暧衛侍畏畏縮縮五三無所回避香串斜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