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民望的意思、民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民望的解釋

(1) [people's hope]∶民衆的期望

民望所歸

(2) [people's model]∶民衆的榜樣

詳細解釋

(1).民衆的希望、心願。《左傳·哀公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絶民望也。”《東觀漢記·杜林傳》:“祀郊 高帝 ,誠從民望,得萬國之心。天下福應,莫大於此。”《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某素知 劉備 寬以待人,柔能克剛,英雄莫敵;遠得人心,近得民望。” 清 錢謙益 《熊明遇授中憲大夫制》:“益勉自修,以答民望。”

(2).民衆所仿效的對象。《孟子·離婁下》:“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 朱熹 集注:“為民望,言使民望而效之。”

(3).指有德行、才能而享有聲望的人。 南朝 梁 沉約 《授王亮左仆射诏》:“朝端任重,刑政斯出,自非民望時宗,莫諧茲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八年》:“ 新平 人殺其郡将, 秦王 堅 缺其城角以恥之, 新平 民望深以為病,欲立忠義以雪之。” 胡三省 注:“民望,郡之賢豪,為一郡所宗嚮者。” 明 方孝孺 《綠疇軒記》:“德足以師其鄉而為民望者,餘之所願見也。”

(4).在民衆中的聲望。《陳書·虞寄傳》:“亦為 寄 有民望,且優容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民望是漢語複合詞,由“民”(百姓)和“望”(期望、聲望)構成,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1. 民衆的期望與信賴

    指人民對執政者或傑出人物的信任與期許。例如《孟子·離婁下》所言:“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強調統治者需獲得民心認可。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君主或官員應肩負的責任,如《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劉備托孤時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側面反映諸葛亮在蜀漢的崇高民望。

  2. 個人在民衆中的聲望

    引申指個人因德行、能力獲得的公衆贊譽。《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為“民衆的期望”及“個人的威望”。如唐代史書稱房玄齡“夙夜勤強,任公竭節”,其民望源于治國功績與清廉品行。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民望”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高權威性搜索結果(如、)及相關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1. 民衆的希望與心願
    指百姓對領導者或社會狀況的期待。例如《左傳·哀公十六年》提到“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強調民衆對君主的深切期望。這一含義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體現,描述劉備“近得民望”,即符合百姓的期待。

  2. 民衆的榜樣
    指值得效仿的典範人物。《孟子·離婁下》記載:“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朱熹注釋為“使民望而效之”,即通過榜樣行為引導民衆。

  3. 有德才的聲望者
    特指因德行或才能受尊敬的人。南朝梁沉約《授王亮左仆射诏》中“自非民望時宗,莫諧茲舉”,強調此類人物在舉薦中的重要性。

  4. 在民衆中的聲望
    指個人或群體在民間的聲譽,如《資治通鑒》提到新平“民望”因城角被毀而深感恥辱,體現地方賢豪的聲望。


現代引申義


用法示例

建議結合《左傳》《孟子》等經典文獻及權威詞典(如、2)進一步理解該詞的曆史與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豻戶拜慰飽滿褊衷昌辭超聲串鈴達稱黨惡懂門兒逢蒙視沣沛焚研幹校廣文先生貴器花海黃帝冢魂飛神喪溷俗锪鑽嘉句建安風骨賤才鯨吞蛇噬錦肆炯晃九醞法冀願拘攔臨難不屈劉晏粟闾部鴾毋幕僚木辂甯為鷄口,毋為牛後盤銘痞裡痞氣埤遺破謎兒鋪席青田酒铨總辱國殃民三策掃網商釣勝利首車癙憂絲斤四院隨事制宜訴窮顯昌現成象比飨辭翔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