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harm to one’s country] 贻誤國事,損害國家
誤國誤民
贻誤敗壞國家大事。《新唐書·韓偓傳》:“中書舍人 令狐渙 任機巧,帝嘗欲以當國,俄又悔曰:‘ 渙 作宰相或誤國,朕當先用卿。’” 元 李源道 《故宋文節先生謝公神道碑》:“先生憤 賈 竊政柄,害忠良,誤國毒民,發策十問擿其姦。” 清 秋瑾 《寶劍歌》:“按劍相顧讀史書,書中誤國多姦賊。”
“誤國”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因錯誤的決策或行為導緻國家利益受損,通常用于批評對國家事務負有責任卻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或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誤國”意為贻誤國事、損害國家利益,強調個人或集體的錯誤行為對國家整體造成的負面影響。其核心在于因決策失誤、管理不善或失職渎職,導緻國家陷入危機或發展受阻。
曆史語境
該詞常見于政治、軍事、經濟領域。例如,曆史中常批評昏君、奸臣“誤國”,如唐敬宗因荒淫享樂被指誤國,或李鴻章因籤訂不平等條約被斥“喪權誤國”。
用法特點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文獻。
《誤國》是一個詞語,意為誤導國家,指個人或少數人的錯誤行為、選擇或政策,對國家的發展、穩定或利益産生了負面影響。
《誤國》的部首拆分為言部和為部,其中言部表示和語言有關,為部表示與行為或動作有關。整個詞語共有12個筆畫。
《誤國》這個詞語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确切的文獻記載。根據常見的推測,它可能在古代以民間的方式形成,用于描述那些由于個人或集體錯誤行為而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傷害的情況。
《誤國》的繁體寫法為「誣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對于《誤國》這個詞的寫法也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确切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得知古時候的寫法。
1. 他的貪污行為導緻了國家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是一種真正的《誤國》行為。
2. 一些政治家的錯誤決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遠的後果,這些決策被稱為《誤國之舉》。
誤國狀、誤國之策、誤國之人、誤國行為
誤國行為,誤國政策,誤國之舉
奉獻國家,振興國家,發展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