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骨灰。 郭沫若 《芍藥與其他·母愛》:“母子三人都成了骸炭,完全焦結在一道,但這隻是骸炭嗎?”參見“ 骨灰 ”。
“骸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骸炭(拼音:hái tàn)指骨灰,即人或動物焚燒後殘留的灰燼。該詞屬于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近義詞:骨灰|灰燼;
反義詞:遺體|肉身。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文學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郭沫若相關作品原文。
《骸炭》是一個比喻性的詞彙,用來形容死者留下的遺體或骨灰。它通常表示人的屍體已經變為骨炭,已經不複存在,隻剩下遺骸或骨灰。
《骸炭》的拆分部首是骨(gǔ)和火(huǒ)。 骨的筆畫數為 10,火的筆畫數為 4。
《骸炭》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它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其中描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悲劇。在詩中,白居易用了《骸炭》來形容楊貴妃的離世,将她的屍骨比喻為僅存的骨炭。
《骸炭》的繁體字為「骸炭」,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骸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骸字的寫法為「骸」,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骨」字,表示骸字的構成。而火字的寫法一直保持不變。
1. 悲傷的家屬将親人的骸炭散放在大海中,寄托着他們的思念之情。
2. 火災過後,隻剩下了一片灰燼,無論再怎樣尋找,也找不到任何骸炭的蹤迹。
1. 骸骨:人或動物屍體腐爛後隻剩下的骨頭。
2. 骸骨森森:形容骸骨陰森可怖。
3. 骸骨之地:指已經死去的人埋葬的地方。
近義詞:
屍骨、骷髅、屍灰
反義詞:
活人、生者、活着的身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