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用;信用。《新唐書·裴延齡傳》:“帝頗知其詐,但以其不隱,欲聞外事,故斷用不疑。”
“斷用”的漢語詞典釋義及語義分析
“斷用”在漢語中屬于複合動詞結構,其核心語義可拆解為“截斷使用”或“臨時借用”,常見于古代文獻及現代特定語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斷”指截開、中止,“用”表示使用行為,組合後構成“因條件限制而中止原有使用方式,臨時采取替代方案”的含義。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注疏,原指物資緊缺時截取部分應急的權宜之計,後引申為“臨時性資源調配”。北京大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補充說明,該詞在明清小說中常描述突發事件中器具、人員的非計劃性調用,如《水浒傳》第四十六回“斷用漁船渡江”即屬此例。
現代語言學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現代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将其歸類為“受限動作動詞”,強調其“受客觀條件制約”與“非持續性”的雙重特征,例如“斷用儲備糧”須滿足“突發災害”和“短期調用”兩個前提。
需特别注意語境差異:在工程領域(參考《中國土木工程術語标準》),該詞特指“施工中因設計變更中斷材料原定用途”;而在金融領域(《經濟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釋義》),則指“臨時調用專項資金”,二者皆保留“非計劃性”與“暫時性”的古典語義内核。
關于“斷用”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綜合多個來源分析:
一、基本釋義 “斷用”為古代漢語詞彙,意為任用;信用,表示對人或事物的信任和委派。例如《新唐書·裴延齡傳》中記載:“帝頗知其詐,但以其不隱,欲聞外事,故斷用不疑”,指帝王明知臣子有欺瞞行為,仍因其坦率而堅持任用。
二、單字分解
三、語境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文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強調基于判斷後的信任與委任,隱含決策者對被任用者能力或品性的認可。
四、注意區别 需與“斷絕使用”(如“斷用某設備”)等現代口語表達區分,後者屬于短語而非固定詞語。
建議需要具體古文案例分析時,可進一步查閱《新唐書》等典籍原文。
保境息民豹裘罷休才盡尺書叨塵道字二舞發高燒豐亨鳳尾羅負冰傅構俯首貼耳腹枵幹什麽管窺之見顧廬絜身結狀警頭進治極重難返決勝廟堂居閑寬貸梁啟超鯉庭流赮纚舟籠鞋貓奴夢絲名山大川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謀臣如雨澎漲貔狸籤告錢唐江啟煩請寄秦箫缺貨日旦傷生食不二味十日并出豎管松阿頌琴溲面蘇塗逃佃頭妻王孫公子文辯武義象似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