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崤阸的意思、崤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崤阸的解釋

指 崤山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 晉 大夫 先軫 謂 襄公 曰, 秦 師過不假塗,請擊之。遂要 崤阸 以敗 秦 師。” 顔師古 注:“即今之 二崤山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崤阸(xiáo 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地理曆史詞彙,特指崤山的險要關隘。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本義解析

崤阸由“崤”與“阸”複合而成:

二、曆史地理背景

崤阸的核心意義源于崤山的地理特征:

  1. 地形險絕

    崤山分東崤、西崤,中有深谷峭壁。《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府》載:“崤坂長坂數裡,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印證其“一夫當關”之險。

  2. 軍事要塞地位

    春秋時期著名的“崤之戰”(公元前627年)即發生于此。《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秦軍經崤山遭晉軍伏擊,凸顯其戰略價值。漢代在此設函谷關,成為關中屏障。

三、引申意義

在曆史文獻中,“崤阸”常象征: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左傳》:詳載崤之戰始末,為最早記錄崤山軍事作用的典籍(《僖公三十二年》)。
  2. 《說文解字》(許慎):對“崤”“阸”的形義訓釋奠定詞源基礎。
  3. 《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系統分析崤山地勢與軍事價值(卷四十六·河南)。
  4. 《漢語大詞典》:現代辭書收錄“崤阸”詞條,釋義為“崤山的險要處”。

崤阸作為特定曆史地理概念,承載着中國古代關隘文化與軍事戰略的深層内涵。其詞義根植于崤山“峭坂九折,懸岩萬仞”的自然地貌(《水經注·河水》),并在《左傳》《史記》等經典中凝練為具有符號意義的專名。

網絡擴展解釋

“崤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義和地理背景綜合分析:

  1. “崤”
    指中國曆史上的崤山,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是秦嶺東段支脈,自古為軍事要地。如春秋時期的“崤之戰”即發生于此,其地勢險峻,有“崤函之固”之稱,常被用作關隘屏障的代名詞。

  2. “阸”
    讀音為“è”,通“隘”,意為險要狹窄之地,常用于形容山川險阻。如《史記》中“形便崤阸”即強調地形優勢。

組合含義
“崤阸”指崤山一帶的險要關隘,特指其地形險峻、易守難攻的特征。曆史上崤山與函谷關共同構成關中屏障,是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提示
該詞多見于古文或曆史地理文獻中,現代使用較少。若涉及具體文本,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黯漠比伉薄寒蠶漁逞媚車輢穿荊度棘除喪錯筍打差大耳兒都道妒嫮頓契二見非地騑騑趕任務公共汽車鈎辀诂訓學河水不洗船鶴庭夾巷诘問久慕郡庠糠秕看驗科學鬎疬爛曼冷蕊涼拌梁麗莅飒啰唣蠻語馬頭娘邈處欿視南音三籁錢刀欽不定衾枕之樂人財兩失榮赉三改兔石缽水臬死不瞑目貪悍陶侃之意條職同遊托愛猥鄙下臣夏課小寒協力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