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衛之政的意思、魯衛之政的詳細解釋
魯衛之政的解釋
語出《論語·子路》:“ 魯 衞 之政,兄弟也。” 魯 是 周 朝 周公 的封國, 衛 是 周公 之弟 康叔 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因以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孟陽 、 景陽 ,才綺而相埒,可謂 魯 衞 之政,兄弟之文也。”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若必方於 左氏 也,非唯不可為 魯 衞 之政,差肩雁行,亦有雲泥路阻,君臣禮隔者矣。” 郭沫若 《從典型說起》:“大家都在争奪出版處,‘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強盜頤使下從事文化運動的滑稽現象。這種滑稽和所謂‘官民合辦’其實是 魯 衛 之政。”
詞語分解
- 魯衛的解釋 .語本《論語·子路》:“ 魯 衞 之政,兄弟也。”後以“魯衞”代稱兄弟。 唐玄宗 《過大哥宅探得歌字韻》:“ 魯 衞 情先重,親賢愛轉多。”.比喻情況類似、實質相同。 明 李贽 《戰國論》:“乃 曾子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網絡擴展解釋
“魯衛之政”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出處與基本含義
- 原文出處:出自《論語·子路》,“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 本義:魯國(周公的封國)與衛國(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因立國之君為兄弟,兩國的政治傳統和治理方式極為相似,故孔子用“兄弟”比喻兩國政治的高度相似性。
2.曆史背景
- 分封淵源:魯國和衛國均為周初重要諸侯國。魯國由周公之子伯禽治理,衛國由康叔治理。兩國均以遵循周禮著稱,政治傳統上強調“守禮”和“德治”。
- 孔子評價:孔子提及“魯衛之政”時,既是對兩國政治相似性的總結,也隱含對兩國禮制衰微的感慨。他曾在衛國謀求政治改革,但因三桓專權等現實問題難以實現理想。
3.引申義與用法
- 比喻意義:後引申為“情況相同或相似”,可用于政治、文化等領域。例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用其比喻兄弟文風相近,郭沫若則借以諷刺民國時期“官民合辦”的虛僞性。
- 現代應用: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強調事物間的相似性,如“這兩家公司的管理模式堪稱魯衛之政”。
4.權威性補充
- 部分文獻(如《史記》《文心雕龍》)進一步闡釋了魯衛兩國在周代的政治地位和文化關聯,強化了成語的曆史深度。
參考來源
- 綜合了等網頁信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論語》原文及周代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魯衛之政》的意思
《魯衛之政》是一個成語,其意思是指魯國和衛國的政治制度和政策。魯國和衛國都是中國古代的兩個諸侯國,他們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在古代中國有很高的聲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
《魯衛之政》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魯”、“衛”、“之”和“政”四個字。其中,“魯”字首部為“魚”字旁,共9畫;“衛”字首部為“卩”字旁,共7畫;“之”字為獨體字,共3畫;“政”字首部為“攴”字旁,共9畫。
來源及繁體
《魯衛之政》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在這本史書中描述了魯國和衛國之間的政治制度和政策。繁體字中對應的寫法為《魯衛之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魯衛之政》的漢字并不本來都用現代常見的寫法。例如,“魯”字最早是用“魯”字,衛字也可以寫作“衞”,政字可以寫作“政”,不過現代寫法的使用較為普遍。
例句
他們的治國之道可以看作《魯衛之政》的典範。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魯國政策、衛國治理
近義詞:魯衛政治
反義詞:其他國家的政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