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筆硯。 唐 駱賓王 《上兖州刺史啟》:“每蟋蟀凄吟,映素雪於書帳;莎雞振羽,截碧蒲於翰池。”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分析,"翰池"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本義溯源 指代書寫工具"筆硯"的雅稱。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駱賓王《上兖州刺史啟》的"截碧蒲于翰池",此處用池水喻硯台,以硬羽代毛筆,形成詩意的借代手法。
二、單字拆解 • 翰:本指長而堅硬的禽鳥羽毛,古時用作書寫工具,後引申為文采、書信等文化載體 • 池:原指蓄水凹地,在文房語境中特指硯台的墨池,象征知識的彙聚
三、文化寓意 組合後具有雙重象征意義:
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姓名用字,其古雅特性使其常見于詩詞鑒賞及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需查閱更多用例,可參考唐代詩文選注或古代文房器具研究著作。
《翰池》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用于洗刷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池塘或盆子”。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書房或庭院中常常可以見到翰池的存在。
《翰》的部首是“羽”,全字共12畫。
《池》的部首是“氵”,全字共4畫。
《翰池》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辭·招鞫歌辭上》中。在當時,用于洗刷文房四寶的盆子就被稱為“翰”。後來,加上“池”一詞,就成為了現在的“翰池”。
《翰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翰池」。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略有不同,翰池這個詞在古代可能是以圖畫的方式來描繪的。在《說文解字》(中國最早的字典,由許慎編纂)中,對于翰池的描述是:“翰者,毛也,非鳥之毛非獸之毛所生,眚,多也,多而成文,故翰之為名也;池者,水聚也,昌之别池也。” 這裡用了毛、水聚等圖畫來描述翰和池。
1. 他在翰池中輕輕洗淨筆尖,開始寫下了他的第一首詩。 2. 每天清晨,我會來到翰池旁邊,沐浴在甯靜的氛圍中。
翰字有以下組詞:翰墨、翰林、筆翰、翰食飲、翰官、翰墨如龍。
《翰池》的近義詞可以是“翰篆”或“硯台”,這些詞都可以用于洗刷文房四寶的場合。反義詞可能不存在,因為翰池指的是一種特定的物品,很難找到與其功能完全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